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张仪的连横策略》故事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09 评论:0

张仪的连横策略

战国中后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盛,不满足于居于边陲,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东方。马陵之战后,齐国代替魏国成了中原地区的霸主。这样,秦、齐都以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当时局势混乱不堪。处在东西二强夹击下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合起来,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同时,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进攻其他弱国,就被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熟悉的说客利用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这些人被称为“纵横家”。张仪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张仪,魏国人,曾拜鬼谷子为师。张仪出师之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曾经和楚国令尹昭阳一块儿喝酒,正巧昭阳丢失了一块玉璧,相府中有人认为张仪很贫穷,也没什么好的名声,一定是他偷的,便把他捆绑起来,拷打逼供。但张仪死也不肯招认,无奈之下只好将他放了。

张仪跌跌撞撞地跑回家,对妻子一五一十地倾诉委屈。妻子悲恨地长叹一声,说:“您若不是一心读书游说,这些苦楚又怎么会发生?”满不在乎的张仪问妻子:“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妻子莫名其妙地说:“舌头还在。”张仪笑道:“舌头还在,就足够了!”其后,张仪就凭借这三寸不烂之舌,巧施纵横之术,助秦国统一天下。

前329年,秦惠文王拜张仪为客卿,让他直接参与谋划讨伐诸侯的大事。前328年,张仪与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张仪乘机推出自己的连横政策,建议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入魏的机会与魏王接近,游说魏王投靠秦国。

入魏后,张仪对魏王说:“秦国是真心实意地对待魏国!得到城邑不要不说,还送人质来到魏国,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去礼节呀,应该想办法来报答一下吧?”“怎样来报答呢?”魏王问道。张仪说:“秦国只喜欢土地,魏国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把魏国视为兄弟之国。如果秦魏结成联盟,联合起来攻打其他国家,魏国将来从别的国家取得的土地肯定会比送给秦国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张仪说动了心,于是把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献给了秦国,从此秦魏和好。张仪的连横政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而秦国也占据了黄河以西的所有土地。

当时,齐国是东方的强国,楚则称霸南方。齐楚联盟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因此离间齐楚联盟,削弱齐楚力量就成为秦向东扩张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前313年,张仪南下楚国,首先派人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并骗取了楚怀王的信任,然后着手离间齐楚关系。他对怀王说:“我们秦王所敬重的人没有谁能超过大王您,我们秦王所憎恶的人没有谁能比得上齐王。现在我们秦国想讨伐齐国,如果大王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臣下将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的地方献给楚国。这样,齐国的国力就会被削弱,而大王就可以趁机役使齐国了。这是向北削弱齐国、向西施德于秦而自己据有商於之地,一计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兴地应允了。不明真相的大臣们也都向楚王庆贺。

张仪的意图却被陈轸看得十分清楚,他劝楚怀王不要听信张仪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齐国断绝关系。但楚怀王早就被张仪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听不进陈轸的意见,他把楚国相印交给张仪,一面派人去齐宣布断交,一面派人跟随张仪去接收土地。

张仪

回秦国后,张仪称病三个月不上朝,没有得到土地的楚怀王,以为秦嫌楚与齐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因此又派勇士前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一面与楚彻底断交,一面派人入秦与秦王商议共同伐楚。达到目的的张仪这时才接见了楚国使者,对他说:“您怎么还不接受我们献给楚国的土地呢?从这里到那里,共六里。”楚使节回报怀王,楚怀王暴跳如雷,大骂张仪出尔反尔,盛怒之下决定出兵伐秦。

前312年,楚国与秦、齐大战,结果楚军大败,八万楚军被消灭,汉中郡也被秦国夺走。战败消息传来,楚怀王气得发昏,他又调动楚国全部军队进攻秦国。由于孤军深入,楚军在蓝田又被打得大败。这时韩、魏两国也乘机向南进攻楚国,一直打到邓邑。楚国腹背受敌,急忙撤军,还割了两个城邑向秦国求和。前310年,张仪病死。从前328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归附于秦;或拆散其联盟,使其力量削弱。在整个秦惠文王时期,在外交上,他取得了连连胜利,同时也帮助秦国扩张了领土,为秦国的强大和日后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zhitongjian/2022121700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