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七国之乱》故事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233 评论:0

七国之乱

汉初七十年,社会经济逐渐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逐步战胜地方割据。高帝刘邦统治时期,为巩固刘氏天下,大肆铲除异姓王,又大封同姓王。当时,同姓王国辖地共达三十九郡,而中央直辖的土地只有十五郡,其中还夹杂了不少列侯的封国和公主的“汤沐邑”。王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又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王国的经济力量发展快速。

吕后统治时期,大封诸吕为王、侯。吕后死,刘氏诸王与西汉大臣合力消灭了诸吕的势力,拥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同姓王的势力得到快速的发展。他们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成为统一的隐患。贾谊在《治安策》中陈诉当时中央和王国形势说“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而且“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这就是说“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贾谊认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建议,在当时没有引起汉文帝的重视。但是贾谊死后四年,即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汉文帝分齐国之地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实际上就是贾谊“众建诸侯”之议的实现。

继贾谊之后,晁错屡次向文帝建议削夺诸王的封土。汉景帝时,吴国跋扈,晁错又上《削藩策》。他说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用晁错之策,削楚王东海郡,削赵王常山郡,削胶西王六县,以次削夺,将及吴国。吴王刘濞就联合其他六国,向中央政权发难,这就是七国之乱。

刘濞是刘邦的哥哥刘喜之子,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被封为吴王,是王国中的第二大国。刘濞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冶铜、铸钱、煮盐,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他招天下亡命之徒,窝藏天下逃犯,同时还用减免赋税等方法笼络人心,使本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日益壮大。汉文帝时,刘濞就已开始对皇帝不服,并在王国内准备谋反,到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开始削藩之时,刘濞眼见其所属的会稽和豫章保不住了,便带头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参与叛乱的有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等。

七国叛乱发生后,汉景帝斩杀晁错,又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大军迎击叛军。七国叛军不堪一击,仅三个月就兵败如山倒,吴王刘濞在逃跑途中被人所杀,其余诸王或自杀,或被诛。

七国之乱,体现了汉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也是地方割据势力所遭到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把这些诸侯王国分割成几个小国。同时规定诸侯王不得亲自治国,剥夺了诸侯王的一切军政权力,削减王国的官属。从此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国家更加统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zhitongjian/2022121692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