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八王之乱》故事解读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阅读:133 评论:0

八王之乱

赵王司马伦见太子已死,立即联合齐王司马冏,借口为太子报仇,乘夜晚带兵闯入宫中,讨伐贾后。司马伦废贾后为庶人,将其幽禁于建始殿。不久,司马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矫诏”赐死贾后于金墉城。事态的发展一切都按照司马伦的计划在进行。

太子与皇后死后,朝廷上只剩下一个无能的痴皇帝。司马伦便自封为相国,掌管军政大权。其亲党孙秀等人皆封赏大郡,并掌兵权。文武百官一律听从司马伦调遣,这为他下一步攫取皇帝宝座创造了条件。

淮南王司马允见司马伦想篡位,便想讨伐他。司马伦抢先一步行动,以加官太尉的方式准备剥夺司马允的兵权。司马允深明其中意味,借口有病不受加封,并看出皇帝诏书是孙秀手书伪造,盛怒之下,率七百精兵攻打相府,被司马伦用计杀死在城下,几千人受到株连。

司马允死后,洛阳渐渐平静下来。司马伦加快篡权步伐,派牙门赵奉诈传宣帝司马懿的“神话”,说:“司马伦应早入皇宫。”又扬言司马懿在北芒帮助司马伦登位。司马伦命义阳王司马威为侍中,夺取晋惠帝玺绶,伪造禅让诏书,又让尚书令满奋持符节奉玺绶禅位于司马伦。

301年正月,司马伦登基称帝,大赦天下,改元建始。尊惠帝为太上皇,将其幽禁于金墉宫,并把金墉宫改名为永昌宫。另立其子、弟为“王”,其他同党也都登上卿、将职位。司马伦称帝,激起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齐王司马冏传檄各地,联合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一面命将军孙辅、孙会迎战,一面命人在嵩山穿上羽衣,诈称仙人王乔下凡,说司马伦的统治会长久,以此来迷惑众人。

司马颖军前锋至黄桥,与孙会军交战,孙会军失利,被杀被伤者万余人,士兵、百姓都很震惊。双方又在湨水大战一场,孙会大败南逃。司马颖乘胜长驱渡过黄河,协助司马冏。双方在洛阳附近酣战六十多天,死亡近十万人。司马伦兵败被俘,被迫迎惠帝还朝,司马伦被赐死。诏宣司马冏为大司马,加九锡。

司马冏掌握大权以后,沉溺于酒色。302年,河间王司马颙上表列举司马冏的罪状,扬言率兵十万,将与成都王司马颖、新野王司马歆、范阳王司马虓共会洛阳城,并联合长沙王司马乂一起行动。八王之中,司马乂是最有才略的一个,也最有政治野心。他利用时机抢先攻入洛阳。当晚,洛阳城中飞箭如雨,火光冲天,死者相枕于路,一片混乱,激战三日,司马冏兵败被俘。皇帝想救司马冏,但司马乂坚持把司冏斩首。

司马颙原以为司马乂力量微弱,会被司马冏擒斩,他好以此为借口讨伐司马冏,没想到事与愿违。司马颙于303年,联合司马颖共同攻打司马乂。这一仗从八月打到十月。司空东海王司马越估计打不过司马乂,于是与宫殿里的禁军密谋抓获司马乂,最后用火把司马乂烧死了。

至此,八王已死五王,而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还在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三王之间展开。

司马乂死后,成都王司马颖被封为皇太弟,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住在邺城遥控朝政;司马颙为太宰,居长安;东海王司马越认为自己杀司马乂有功,却没捞到好处,便挟持惠帝讨伐司马颖。

邺城人听说司马越率十万人已到安阳,惊慌失措。司马颖派石超率五万军队迎战,在荡阴大败司马越。双方交战时,晋惠帝身边侍从全都逃散,致使晋惠帝身中三箭,面颊受伤被俘。司马越逃回东海封国。不久,幽州刺史王浚带领乌桓、鲜卑兵与并州刺史司马腾联军十余万进攻邺城。司马颖挟持晋惠帝坐着牛车向南逃窜,被司马颙部将张方抓获。司马颙重新立司马炽为皇太弟,与司马越共同辅政。

305年,东海王司马越以“奉迎天子还复旧都”为借口,再度起兵,次年攻入长安。司马颙单马败逃太白山。司马颖在去邺城途中被顿丘太守冯嵩抓获,范阳王长史刘舆矫诏赐死司马颖。司马越又以司徒官职召司马颙入洛阳,于途中杀之。接着,他毒杀惠帝,拥立司马炎的第二十五子司马炽为皇帝。这就是晋怀帝。“八王之乱”自此结束。

“八王之乱”从贾后专政开始至怀帝即位为止,历时十六年。他们为争夺统治权同室操戈,把战火从洛阳、长安烧遍黄河南北,夺走数十万人的生命。造成的祸害之大,给建立不久的西晋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从内部挫伤了它的元气,并因无暇顾及边防,使北方少数民族势力进入中原,给中国造成了长期的混乱局面。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zhitongjian/2022121681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