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本论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335 评论:0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三篇)

一、概述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是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至第三篇中阐明的。

在第一篇中,马克思实际分析了三个转化形式:第一,产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部分转化为成本价格;第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第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这些转化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第一篇共7章,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分析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如何转化为成本价格,和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分析剩余价值率如何转化为利润率。第三部分,即第三到第六章,主要是分析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第四部分是第七章,是对全篇的总结和补充,用三个片段着重指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后,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第二篇中,马克思考察了利润向平均利润、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揭示了产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规律。这一篇共5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八章为第一部分,阐明了利润转化平均利润的必然性;第九章为第二部分,论述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特点;第十章为第三部分,阐明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第十一和第十二章为第四部分,对全篇进行补充,强调生产价格的一切变动最终都可归结为价值的变动。

在第三篇中,马克思分析了利润率下降的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这一篇共3章,第十三章阐明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本身;第十四章分析了影响利润率下降的各种因素,阐明一般利润率下降是一种趋势;第十五章分析了利润率下降规律作用的后果以及内部矛盾的尖锐化,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

二、理论要点

(一)所费资本转变为成本价格

1.成本价格的形成

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也就是商品价值中必须用来补偿为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部分。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即W=c+v+m。其中m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c+v)是资本家在生产中耗费的资本。由于(c+v)“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如果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商品价值的公式由W=c+v+m,就变成了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所耗费的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也就是说,本来,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与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耗费。生产商品的耗费是指生产中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形成商品的价值。而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耗费则是指生产中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这两个量是不等的,前者大于后者,差额就是剩余价值。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是生产的主人,劳动者只不过是构成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因此,成本价格只能反映资本的耗费,而非劳动的耗费,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产物。所以,对资本家来说,所费资本就表现为商品的成本价格。

2.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成本价格这个范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是用资本的耗费来计量的,而商品的实际费用则是用劳动的耗费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在数量上是与商品的价值或商品的实际成本价格不同的;它小于商品价值,因为,既然W=k+m,那么k=W-m。另一方面,商品的成本价格也决不仅仅是资本家账簿上的一个项目。这个价值部分的独立存在,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会经常在实际中表现出来”。可以说,成本价格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成本价格不断得到补偿,是再生产正常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不断买回在商品生产上消费的各种生产要素”③,才能使再生产正常进行下去。如果成本不能全部收回,再生产就要遭到破坏。

第二,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盈亏的平衡点。“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规定的。如果商品低于它的成本价格出售,生产资本中已经消耗的组成部分,就不能全部由出售价格得到补偿。如果这个过程继续下去,预付资本价值就会消失。”也就是说,资本家只有以高于成本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才能盈利;若商品出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资本家就要亏本。

第三,商品的成本价格和价值差额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竞争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商品的价值和它的成本价格之间,显然会有无数的出售价格。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资本家以成本价格和价值之间的任一价格出售商品,都可以赚钱。这个差额越大,资本家的竞争力就越大,竞争中就处于有利的地位,相应的,资本主义的竞争也就越激烈。

3.成本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成本价格同商品的价值形成或同资本的增殖,本来是毫无关系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随着商品价值中的c和v独立化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构成也就相应地转化为W=k+m这个公式,从这个公式上看,“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

(1)成本价格掩盖了现实的价值关系,抹杀了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的区别,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成本价格k作为(c+v)的转化形式,包括两个来源完全不同的商品价值要素。一个是在生产资料上耗费的不变资本的再现价值,另一个是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但是,这个区别在成本价格中却完全被掩盖了。在成本价格中,在劳动力上支出的资本部分和在生产资料上支出的资本部分之间的区别,仅仅表现在它们是用来支付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而不在于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从而在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着职能上完全不同的作用。在成本价格中,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我们看到的只是完成的现有的价值,即加入产品价值形成的预付资本的各个价值部分,而不是创造新价值的要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也就消失了。”

(2)成本价格突出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掩盖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

“预付资本的不同的价值组成部分已经消耗在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料、原料、辅助材料和劳动上,这一情况只是决定了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再买回这些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但是,预付资本的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在周转中,却采取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而就成本价格本身的形成来说,只有一个区别会显现出来,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②不变资本中的固定部分,只是随着磨损的程度逐渐把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变资本中的流动部分和可变资本却是一次同时参加商品价值的形成。“从价值形成来说,在劳动力上支出的可变资本部分,在这里,在流动资本这个项目下,显然和不变资本(即由生产材料构成的资本部分)等同起来”,因此,成本价格就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而只是突出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这样,资本的增殖过程的神秘化也就完成了。”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

“剩余价值首先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但进一步考察,剩余价值“不仅对用商品的成本价格来补偿的所耗费的资本来说是一个价值增加额,而且对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来说也是一个增加额”。“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也就是说,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但当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之后,剩余价值就必然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不仅如此,在资本家看来,参加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不仅是所费资本,而且是全部预付资本,因而,剩余价值还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虽然只有所费资本进入商品的价值,但在实际生产中,预付总资本作为生产的物质条件,却全部进入生产过程发挥作用,所以,资本家在判断投资是否盈利时,不是将剩余价值与所费资本相比,而是与预付总资本相比,即把剩余价值看作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如果用P来表示利润,那么,商品的价值W=c+v+m=k+m就变成了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完全相等的。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增加额,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而利润则是预付总资本的增加额,反映了资本的盈利能力。所以,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也是被歪曲了的表现形式。在商品按价值出售的情况下,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也是相等的。“这个利润等于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也就是等于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全部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具有客观必然性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剩余价值采取利润的形式,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种观念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之所以在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其原因在于:第一,由于成本价格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区别,从而割断了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联系,使剩余价值成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为在成本价格的表面的形成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看不出来了,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变化的起源,必然从可变资本部分转移到总资本上面。”②第二,由于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这样,剩余价值看起来好像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了。“因为在一极上,劳动力的价格表现为工资这个转化形式,所以在另一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这个转化形式。”③

4.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利润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轴心。

首先,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追求的唯一目的。“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他的个人消费。资本家实际关心的产品,不是可以摸得着的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价值超过在产品上消费的资本的价值的余额。”

其次,利润率是资本家唯一关心的效益指标。“至于单个资本家,那末很清楚,他唯一关心的,是剩余价值即他出售自己的商品时所得到的价值余额和生产商品时所预付的总资本的比率;而对这个余额和资本的各个特殊组成部分的特定关系以及这个余额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不仅不关心,而且掩盖这个特定关系和这种内在联系,正是他的利益所在。”

其三,利润也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基础。由于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商品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即利润。如果资本家按照商品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全部剩余价值;如果资本家以低于商品价值,高于成本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虽不能得到全部剩余价值,但也能获得部分利润。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既可以通过市场提高商品的售价,又可以通过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价格,彼此之间展开竞争。所以说,利润是竞争的基础。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马克思指出:“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利润率。”③利润率用公式表示就是:p'=

,其中,p'代表利润率,C代表预付总资本。

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呢?资本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利润。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所以情形就更是这样。”总之,由于资本家把利润看作是产品价值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这个余额与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此,利润率不是利润与可变资本之比,也不是与所费资本之比,而是与预付总资本即所用资本之比。

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所以二者是密切相连的,“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说也是出发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进行研究的本质的东西,而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作为利润的形式,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③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一是体现的关系有所不同,剩余价值率直接体现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利润率则直接表示总资本的增殖程度;二是比率不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因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3.利润和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通过利润率而转化为利润形式的方式,只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颠倒的进一步发展。”“尽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不同,而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数量上也相等,但是利润还是剩余价值的一个转化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的起源和它存在的秘密被掩盖了,被抹杀了。”这是因为:

从利润来看,利润首先作为成本价格的余额,抹杀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利润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又抹杀了所费资本和预付资本的区别;利润虽然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但它只是在流通过程中才得到实现。由于利润在现实中、在竞争中、在现实市场上是否实现,实现到什么强度,都要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因此更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利润来自流通过程,而与生产过程无关。

从利润率来看,因为利润率实际上只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而总资本与剩余价值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因而利润率不能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同时,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也不相同,尽管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数量相等,但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以后,不仅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被抹杀了,从而,利润率在数量上也小于剩余价值率了,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四)利润率数量变化规律

1.利润率的基本公式和变化规律

马克思在分析利润率时首先假定利润量和剩余价值相等,然后运用纯数学方法进行研究。

利润率的基本公式:p'=

=

,由于用m=m'v,所以,

p'=m'

=m'

这个方程式也可以用如下的比例来表示:

p'∶m'=v∶C

由此可见,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和总资本之比。

“剩余价值率降低或者提高,利润率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提高或者降低,利润率可以降低;剩余价值率提高或者降低,利润率可以不变。”

“利润率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②

2.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1)周转时间的缩短可以提高利润率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阐述过,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的缩短,都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利润率。“因为周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在生产中不能同时使用全部资本;一部分资本总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以储存的原料的形式,以已经制成但尚未售出的商品资本的形式,或者以尚未到期的债权的形式闲置起来;在实际生产中即在创造和占有剩余价值中发生作用的资本,总是要减去这个部分,而所创造和占有的剩余价值,也总是要按相同的比例减少。所以,周转时间越短,同全部资本相比,这个闲置的资本部分就越小,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大。”因此,周转时间,不论是生产时间还是流通时间的缩短,都会提高利润率。

如何缩短周转时间的呢?

“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使生产时间缩短,从而缩短周转时间,提高利润率。如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添置昂贵的机器,引起总投资的大大增加,也可能降低利润率。但是,有的企业由于最先采用新技术,虽然会引起总投资增大,有机构成提高,然而由于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扩大,从而取得超额利润,仍然可以提高利润率。

“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

总之,利润率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在资本百分比构成相等,剩余价值率相等,工作日相等的时候,两个资本的利润率和它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也就是说,周转时间短、周转次数多的资本,利润率较高;周转时间长、周转次数少的资本,利润率较低。

(2)周转使利润率转化为年利润率

恩格斯指出:“公式p'=m'

,严格地说,只是对可变资本的一个周转期间来说,才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年剩余价值率m'n代替简单的剩余价值率m',这个公式也适用于年周转;在这里,n代表可变资本一年内周转的次数。”

如果资本一年周转不等于1次,而是n次,那么,按年计算的p'就是:

p'=n·m'/(c+v)

这就是年利润率公式。由公式可以看出:年利润率实际上是年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而年剩余价值率又是由剩余价值率转化而来的。“要使年利润率的公式完全正确,我们必须用年剩余价值率代替简单的剩余价值率,即用M'或m'n代替m'。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让剩余价值率m'——或者让C中所含的可变资本部分v——乘以这个可变资本在一年内周转的次数n,由此就得到p'=m'n

。这就是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

由年利润率公式还可以看出:年利润率是由年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两个因素所决定的。

3.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促进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由于不变资本的大小是限制利润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节约不变资本是提高利润率的重要途径。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节约不变资本,可以使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相对比例提高,也就是说,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与利润率成反比。

(1)节约不变资本的各种途径

第一,由工作日的延长而产生的不变资本的节约。首先延长工作日可以节约固定资本。工作日的延长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固定资本使不变资本相对节约,并由此提高利润率。这是因为,工作日延长可以在不增加固定资本支出的情况下,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同时,工作日延长还可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缩短固定资本的更新时间,提高利润率。其次,延长工作日可相对节约非生产费用。因为企业中许多支出,如监督费用、税款、保险费、雇员工资、机器贬值和其他非生产费用,一般说不会因劳动时间的长短而相应变化。因此,同利润相比,这些费用就相应地减少了。其三,延长工作日可以加快不变资本的周转,缩短不变资本的回收时间。所有这些,都可以提高利润率。

第二,以劳动的社会结合为条件的不变资本的节约。在劳动社会化的条件下,生产设备是由总劳动共同消费的,因而大规模的协作可以节省动力、发动机、传动设备、机器、建筑物、灯光等各种支出。“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协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因此……这种节约来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质。”

大规模社会劳动还可以大量利用生产的排泄物。“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所产生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本身才重新成为贸易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这种废料——撇开它作为新的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会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费用,因为正常范围内的废料,即原料加工时平均必然损失的数量,总是要算在原料的费用中。在可变资本的量已定,剩余价值率已定时,不变资本这一部分的费用的减少,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

第三,与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联系的不变资本的节约。首先考虑机器不断改良引起的节约。由机器改良引起的不变资本的节约有四种情况:一是机器的材料改良,使机器更加耐用;二是由于机器制造的改良,使机器更便宜;三是通过改良现有机器,使它们的使用更便宜和更有效;四是由于机器改良使废料减少了。除此之外,由于机器更加坚固耐用,使修理费用减少了。

机器的这一切改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费用的节省,会相应地减少不变资本的支出,从而提高利润率。

第四,一个生产部门内部实现的节约不是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的节约,而是不变资本本身使用上的节约。它是提高利润率的另一个途径。“一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内实现的节约,首先是并且直接是劳动的节约,即本部门内工人的有酬劳动的减少。”它直接来源于这个生产部门内部本身的协作和劳动的社会形式。其次是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即“用最经济的方式,也就是说,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上,用最少的费用,来实现对他人无酬劳动的这种尽可能大的占有”②。它来源于机器等的生产已经达到这样一种规模,以致使机器等的价值的增加比例小于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比例,从而节约不变资本。不变资本节约引起的利润率提高,与所生产产品的使用价值无关。利润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不变资本的价值,而不取决于不变资本物质要素的使用价值。

第五,靠工人劳动条件的恶化而实现的不变资本的节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为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这种节约的范围包括:使工人挤在一个狭窄的有害健康的场所,用资本家的话来说,这叫作节约建筑物;把危险的机器塞进同一些场所而不安装安全设备;对于那些按其性质来说有害健康的生产过程,或对于像采矿业中那样有危险的生产过程,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等等。”④“资本主义生产尽管非常吝啬,但对人身材料却非常浪费,正如另一方面,由于它的产品通过贸易进行分配的方法和它的竞争方式,它对物质资料也非常浪费一样;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使社会失去的东西,就是另一方面使各个资本家获得的东西。”⑤

不变资本的节约是资本的内在趋势。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由于追求利润的内在冲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资本节约生产商品的各种费用。

(2)不变资本节约的特征

① 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

马克思以煤矿、工厂、室内劳动三种情况为实例,说明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是靠牺牲工人的劳动条件的节约来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的工矿企业中,毫无安全设备,以及空间狭小又缺乏通风设备等等,它造成工人生命、躯体和健康的巨大损害。

② 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和建筑物的节约

通过动力生产、动力传送、动力所到达的地点以及使用动力的工作机等一系列环节上采取措施,实现节约。具体说来,动力机的改良引起动力的巨大增长,使同样的机器大大提高效率,节约能源,进一步节约生产费用。为此,还要改良动力传送装置和工作机,以减少动力在传送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并要求合理布局机器安装以及由此合理布局建筑物。这不仅可以缩短动力传送过程,减少传送装置,而且可以节约生产上其他方面使用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而提高利润率。

③ 生产排泄物的利用

排泄物有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它包括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的副产品和工业生产废弃的还可作为原料进入生产的边角料等。消费排泄物是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和消费品消费后残留下来的东西。消费排泄物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

“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②

“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机器的质量。”机器和工具质量越高,原材料就越节省。还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质量越高,废料就越少。而原料的质量既取决于生产原料的采掘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又取决于原料进入生产过程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

④ 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

发明是产生节约的条件。当资本家利用由于发明和发现而产生的节约时,他是最经济地利用了一般劳动的一切成果。这点可从下列事实中得到新的证明:一是“一台机器初次制造的费用和再生产的费用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利用别人发明成果的人,比自己进行发明研制的人,可以更经济得多地进行生产。二是“经营一个建立在新发明的基础上的企业所需要的费用,同后来在它的废墟上,在它的遗骸上出现的企业相比,要大得多。”②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工业史中是相当普遍的。最初的企业家,由于建造企业的费用昂贵,大都破产了;而后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买到建筑物和机器的人,才发展了起来。这一切都证明,最合理地利用前人或别人的一切技术发明和发现,是经济上最便宜不过的事情。

4.价格变动对利润率的影响

(1)原料价格的波动及其对利润率的直接影响

“因为利润率是

或=

,所以很清楚,一切使c的大小,从而使C的大小发生变化的东西,即使在m和v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也会使利润率发生变化。但原料是不变资本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在不使用真正原料的产业部门,也有原料作为辅助材料或机器组成部分等等加入,这样,原料的价格波动也会相应地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和原料价格成反比。”

(2)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利润率,而且会引起现有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① 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的含义

所谓资本的增值和贬值,“它们不外就是指:现有资本由于某些一般的经济情况(因为这里说的不是任何一个私人资本的特殊遭遇)在价值上增加或减少了,也就是说,预付在生产中的资本,撇开它所使用的剩余劳动造成的增殖不说,在价值上提高或降低了”。

“我们把资本的束缚理解为:当生产要按照原有的规模继续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的一定部分就必须重新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各种要素。我们把资本的游离理解为:当生产要在原有规模的限度内继续进行时,产品总价值中一个一直必须再转化为不变资本或可变资本的部分,现在成为可以自由支配和多余的了。”②

② 资本的增值和贬值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一,如果原料涨价,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价格都会随着上涨。如果库存原料与成品很多,资本价值就会增加。“如果原料价格降低,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利润率就会提高。但市场上现有的商品、正在制造的物品和储备的原料都会贬值,从而对同时发生的利润率的提高起相反的作用。”

第二,固定资本的增值,特别是和建筑物、土地有关的增值,离开地租学说是无法说明的。但固定资本的贬值,却具有较普通的意义。这种贬值的原因在于:在机器生产尚未达到成熟程度时,由于生产方法不断改良,增加了机器的精神磨损,可以使固定资本贬值。在机器生产达到一定成熟程度后,由于制造机器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机器更便宜地生产出来,类似的贬值现象也会出现。这样,由于固定资本的贬值,利润率也会提高。

第三,在农业中,那些会提高或降低产品价格的原因,也会提高或降低资本的价值,因为资本本身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谷物、牲畜等这类产品构成的。

第四,可变资本增值和贬值对利润率的影响。劳动力必要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相应的剩余价值减少;劳动力必要生活资料价值降低,相应的剩余价值增加。与之相适应,利润率会降低或提高。

③ 资本的游离和束缚对利润率的影响

就可变资本的游离和束缚来讲,如果工资水平因劳动力价值下降而下降,对于资本家来说,以前投在工资上的资本一部分的游离,可用比以前更高的剩余价值率剥削更多的工人,就会带来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提高。如果工资上涨,v增大,则不仅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下降,而且要追加资本,要有更多的资本束缚起来,才能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即便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水平不变,资本的游离或束缚还是会发生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推动同量不变资本所需要的劳动者减少了,可变资本也会游离出来。或者,有机构成下降了,也会有追加可变资本的束缚发生。

就不变资本的游离和束缚来讲,如果价值变动,当价值上升时,有更多的资本被束缚,反之则有一部分被游离。如果是劳动生产力变动,当生产力提高时,同量劳动可以推动更多的不变资本,也就有更多的资本被束缚;反之,则有一部分被游离。但在农业中,也可能发生特殊情况,例如因自然灾害使生产力减低时,同量劳动生产同量产品,就要投入更多的种子、肥料、排水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就是有更多的资本束缚起来。而农业中的各种改良、自然力应用等,会提高劳动生产力,即使不变资本不贬值,不变资本也能游离。

(3)原料价格的急剧变动对再生产的影响

原料和固定资本的要素不同,它的价值是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且必须在商品出售后,才得到补偿。“如果原料的价格上涨了,那么,在扣除工资以后,它就不可能从商品的价值中得到完全补偿。因此,剧烈的价格波动会在再生产过程中引起中断,巨大的冲突,甚至灾难。”

(五)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利润平均化的必然性

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前提。决定利润率的因素主要有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时间等。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时间不同等原因,它们的利润率是有差别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引起的利润率差别,实质上是由可变资本推动的剩余劳动决定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越大,推动的剩余劳动就越多,剩余价值从而利润就越多,利润率也就越高。马克思指出:“因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它们的可变部分也就不同,因而它们所推动的活劳动量也就不同,它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量,即剩余价值从而利润的实体的量,也就不同。”

资本周转时间引起的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同,实质上也要从可变资本所推动的剩余劳动来理解。在资本构成相同,其他条件也相同时,利润率和周转时间成反比。如果两个相等的可变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它们在一年内推动的剩余劳动也不同,生产的年剩余价值量也不等,从而利润和利润率也不等。马克思指出:“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生产部门所使用的资本的周转时间不同,或者这些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价值比率不同,那么,同时并存的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就会不同。”

但是,资本的本性要求等量资本最低限度获得等量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问题不仅在于,要用那个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价值额,取出另一种形式(货币形式或其他商品形式)的等量的价值额,而且在于,要用那个预付在生产中的资本,取出和任何另一个同量资本所取得的一样多的或者与资本的大小成比例的剩余价值或利润,而不管预付资本是用在哪个生产部门。”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在不同产业部门,与资本的不同的有机构成相适应,并且在一定限度内与资本的不同的周转时间相适应,不同的利润率占着统治地位。”但是追求利润是资本的本能,它决不允许资本投在低利润率的部门,必然要将资本转投到高利润率的部门。而高利润率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生产超过需求,必然导致利润率下降。与此同时,低利润率的部门,由于资本减少,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利润率随之提高。这样,又会引起资本反向运动,这种运动的结果,使利润率趋向平均化。利润率的平均化是资本家追逐有利投资场所,通过资本的不断转移而实现的。马克思指出:“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平均利润率的计算应该加权平均,也就是除了考虑各部门的个别利润率以外,还要考虑各个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马克思指出:“在一般利润率的形成上,问题不仅在于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求出它们的简单平均数,而且还在于这些不同利润率在平均数形成上所占的比重。而这取决于投在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的相对量,也就是取决于投在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多大的部分。”

由于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所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就是通过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而实现的利润率的平均化。平均利润率是不同生产部门的特殊利润率的加权平均数,又称社会一般利润率。“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③资本家在出售商品时,“不是得到了本部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而只是得到了社会总资本在所有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剩余价值或总利润均衡分配时归于总资本的每个相应部分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④。

“一般利润率取决于两个因素:1.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各个部门的不同的利润率;2. 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每个特殊部门因而有特殊利润率的资本的相对量;也就是,每个特殊生产部门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吸收的相对份额。”⑤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条件

利润率的平均化,不仅有它的必然性,而且要具备两个方面的必要条件:“1.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

“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贸易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在各个资本家面前集中起来;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

“第二个条件的前提是:废除了一切妨碍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或者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的法律;工人对于自己劳动的内容是不关心的;一切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已尽可能地化为简单劳动;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的偏见;最后,特别是:工人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支配。”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条件,概括地说就是“两个自由”,一是资本转移的自由;二是劳动力转移的自由,这样的条件并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初期就完全具备的,它要求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或多或少能够实现这种平均化,资本主义在一国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该国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

4.利润平均化只是一种趋势

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虽然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在总量上仍然相等,但就某一个部门来说,它实际获得的平均利润与它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个量上已经发生了背离,即平均利润不等于剩余价值。同时,利润率的平均化,并不意味着不同部门的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因为利润的平均化,并没有排除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利润的可能,资本在部门内部及部门间的竞争始终存在。

平均利润并不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而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内在趋势。“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但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数来发生作用。”

(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个转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实现的。马克思指出:“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它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马克思指出:“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可以用下表说明。

表4-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为了便于分析,马克思假定社会中有五个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剩余价值率为100%,资本周转为1年1次,从而分析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从上表可以看出:

第一,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为前提的,是利润平均化的必然结果。因为只有不同部门间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平均利润率,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基础上,商品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可见,生产价格是利润率平均化的结果,是资本要求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结果。马克思指出:“生产价格以一般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这个一般利润率,又以每个特殊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已经分别化为同样多的平均利润率为前提。”

第二,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无论从个别生产部门和全社会来说都是这样。

商品的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或者=K+Cp',C代表预付总资本。

第三,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就是说,一方面,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成本价格是由商品价值中包含的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转化而来,平均利润归根到底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是平均化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生产价格又与价值不完全相同。在商品价值(k+p)的场合,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和利润都具有部门的特殊性。而在资本家按生产价格出卖的场合,“他的成本价格是特殊的。加在这个成本价格上的利润,不以他的特殊生产部门为转移,而只是归于每100预付资本的平均数。”也就是说,在生产价格中,只有成本价格具有部门的特殊性,利润则是不同部门剩余价值平均化的结果,具有均等性。生产价格的这一特点,掩盖了价值由劳动创造的本质。

第四,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差额同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差额,二者是一致的。

2.生产价格与价值的数量关系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就不同部门的商品来说,价值和生产价格往往不一致了。但这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首先,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高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其次,虽然从部门看,一些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另一些部门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但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价值的总和。马克思指出:“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社会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的总和。”

其三,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化引起的。商品生产价格的变动取决于:(1)平均利润率的变化,由于利润率p'=

=

,“因此,在每一个场合,一般利润率的变动,都以那些作为形成要素加入不变资本,或加入可变资本,或加入二者的商品的价值变动为前提。”(2)成本价格变动,而成本价格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了变化。(3)二者一起变化,而归根到底是出于价值的变化。“生产价格的变化显然总是要由商品的实际的价值变动来说明,也就是说,要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的变动来说明。”③

由于每一个商品的生产价格中的平均利润不只是受这个商品价值的决定,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平均利润率所决定,因此,并非一个商品价值的任何变动都一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化。“商品生产价格的一切变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价值的变动,但并不是商品价值的一切变动都要表现为生产价格的变动,因为生产价格不只是由特殊商品的价值决定,而且还由一切商品的总价值决定。”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作用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社会生产、分配、交换的重要调节器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是以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平均利润率是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瓜分剩余价值的基本尺度。资本家不论生产和经营什么,最低限度要获得平均利润。

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是以生产价格规律起作用的。这时,市场价格不再直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作为价值的代表在生产和流通中起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2)平均利润的形成,进一步加深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每个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不完全表现在对本单位工人的剥削程度,更主要的是表现社会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所以,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企业的资本家,除了对获得超额利润特别关心外,还特别关心社会总资本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我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像数学一样精确的证明: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假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

(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化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虽然已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但二者在数量上毕竟是同一的。实际的差别还只存在于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之间。而当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各个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一般不再和他们部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在量上相一致了。“现在,在各特殊生产部门内,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实际的量的差别,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这不仅对由于特殊利益在这一点上欺骗自己的资本家来说是这样,而且对工人来说也是这样。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定的基础本身就被掩盖起来。”

(七)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1.市场价值的基本规定

市场价值,就是区别于个别价值的商品的社会价值或平均价值。“市场价值,一方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并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商品的平均价值,不是商品的个别价值的简单算术平均,而是它们的加权平均,也就是在平均生产条件下,占该部门产品很大数量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一般情况下,市场价值是由占大量的、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来决定。“只有在特殊的组合下,那些在最坏条件下或在最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才会调节市场价值。”②这个特殊场合就是指,如果优等或劣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占大量,市场价值就由这些产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

当市场价值由中等条件下生产的产品的个别价值来决定时,优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会低于市场价值,从而拥有优等条件的资本家就获得了超额利润;而劣等生产条件的资本家,则由于商品个别价值高于市场价值,其一部分剩余价值无法实现。

市场价格是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市场价格总是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围绕市场价值这个重心上下波动的。

2.部门内竞争与市场价值的形成

市场价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部门内竞争形成市场价值,部门间竞争形成生产价格。“竞争首先是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

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部门内部竞争可以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均衡化为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一般地说,一个部门生产商品的条件,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如果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由该部门中等生产条件的厂商提供的,那么,市场价值就由中等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二是如果社会需要的产品,绝大部分是由该部门劣等生产条件的厂商提供的,市场价值就会由劣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三是如果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情况下,社会需要的产品,是由优等生产条件下的厂商供给的,市场价值也就由优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

严格说来,市场价值是按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总量的总价值除以商品总量决定的。“每一单个商品或商品总量的每一相应部分的平均价格或市场价值,在这里是由那些在不同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相加而成的这个总量的总价值,以及每一单个商品从这个总价值中分摊到的部分决定的。”

3.供求关系与市场价值的形成

供求平衡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不平衡则是经常的。这种不平衡可以归结为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两种情况。无论是供不应求,或是供过于求,都会对市场价值的形成产生影响。

首先,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了市场价值形成条件的变化。如上所述,在供求平衡条件下,市场价值是由中等生产条件生产的、占大量的商品个别价值来调节的。如果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就会下降,从而导致大量中等生产条件下的厂商产品滞销,经营亏损,只好减产或转产,以形成新的供求平衡,这时,在该部门中占大量的生产条件就不再是中等条件,而是优等生产条件,市场价值就由优等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如果市场供不应求,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从而吸引了大量劣等生产条件的厂商投入生产,增加产品,恢复了供求的平衡。这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在该部门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价值就会由劣等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来调节。

其次,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一个生产部门市场价值总量的变化。供求均衡实质上是一定量的供给与一定量的需求量的均衡,供给“就是处在市场上的产品,或者能提供给市场的产品”。这些商品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又是一定量的市场价值。它代表着该部门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需求,则是指社会对一定量商品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是指有一定支付能力的需要,它代表着社会应该生产的商品总量,也代表着社会应该按比例投在该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当生产部门实际生产的产品数量恰好满足社会对该种产品的需要数量时,即实际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应该投入的社会劳动相一致时,商品的市场价值就能顺利地实现。“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但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产品实际供给量与社会对该种产品的需要量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因此,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会根本卖不出去。如果用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的数量,同要由这种产品来满足的特殊的社会需要的规模相比太小,结果就会相反。”这些商品在市场代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大得多,因此,这些商品必然要高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

由于社会需要具有很大的弹性和变动性,一种产品的供给量与社会需要量很难一致,因此,该种产品的市场价值总量,不是由这个部门实际耗费的劳动总量来规定,而是由为满足社会需要应该按照投在这个部门的社会劳动总量来决定。

4.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

供求关系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在市场价值一定的条件下,供求变化决定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如市场供过于求,市场价格就会降到市场价值以下;如市场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就会升到市场价值以上;但是,市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是短期的、有限度的。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是一致的,市场价值是市场价格运动的轴心。

如果某种产品的市场价格长时间降到市场价值以下,劣等生产条件的厂商就会减产或者转产,使市场价格回归到市场价值的水平;或者该部门的厂商通过改进技术,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市场价值降低到市场价格的水平。如果市场价格较长时间高于市场价值,就会吸引部门外的资本流入该部门,增加产量,使市场价格下降到市场价值的水平;或者改变市场价值形成的条件,由劣等生产条件生产的个别价值来调节市场价值,使市场价值提高。在新的水平上形成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平衡。

(八)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1.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1)利润率下降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越来越多,从而引起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日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因此,一般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趋势,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现。”

利润率的下降表示剩余价值本身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的下降,同剩余价值在资本各个集团之间的分配没有关系。这一规律可应用于说明不同国家一般利润率的差别:不发达国家剩余价值率较低而利润率较高,发达国家剩余价值率高,而利润率较低,这是由于两者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引起的;不发达国家的利息率一般比发达国家要高,所以,不能用各国利息率的水平,来衡量各国利润率的水平;正常工作日较短的国家比正常工作日较长的国家,可以有较高的剩余价值率。所以,剩余价值率的增加,可以同样表现为利润率的下降。这不论对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还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都是起作用的。

(2)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二重表现

利润率下降并不排斥剩余劳动绝对量的增大。“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同一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一方面表现为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表现为所占有的剩余价值或利润的绝对量的不断增加;结果,总的说来,与可变资本和利润的相对减少相适应的,是二者的绝对增加。”这是因为,利润率下降是由于可变资本相对减少,而不是绝对减少。所以,尽管利润率下降,但是资本所使用的劳动者人数,所推动的劳动量,所吸收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从而它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也就是它所生产的利润绝对量仍然可以增加。利润率下降、利润量增加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本质上同时就是积累过程。由于资本积累,使可供剥削的劳动人口增加;随着资本积聚,被剥夺者人数增加使资本可以支配越来越大的劳动量;工作日的延长和强化,工资价值的下降,绝对利润量都会增加。因此,资本积累,一方面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可以使利润量增加。

在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利润量的增加,要有一个前提条件,这就是总资本量增加的速度比利润率下降的速度快。因此,资本家为了保证利润总量的增加,必须加速资本积累。

利润率下降规律作用的二重性,还表现为单位商品价格的下降和所含利润量的相对增加上。这是因为,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同一劳动时间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降低了;另一方面,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活劳动量日益减少,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剩余价值率提高,从而导致单位商品中利润的相对量增加、绝对量减少的一般趋势。所以,马克思指出:“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同时利润量却会增加,这个规律也表现为: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但从绝对量上看“每一个商品中的利润量却会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大大减少”②。

2.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必然有某些起反作用的影响在发生作用,来阻挠和抵消这个一般规律的作用,使它只有趋势的性质,因此,我们也就把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叫作趋向下降。”

(1)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也就是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可以缓和利润率的下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是:① 劳动的强化,通过使一个工人看管更多的机器,加快运转速度来提高劳动强度;② 延长工作日;③ 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④ 生产资料改良,在农业中就是如此;⑤ 改善交通条件。“……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特别会由于工作日的延长所产生的绝对剩余价值率的提高而减弱。”

(2)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一方面可以增加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又减少了预付可变资本,从而减少了预付总资本。所以,“它是阻碍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最显著的原因之一”。

(3)不变资本各种要素变得便宜

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可以阻碍利润率下降,一是由于不变资本价值的下降,使不变资本价值增加的程度,不和它的物质量的增加按同一比例增加,从而减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所以,可以阻碍利润率的下降。二是由于不变资本价值下降可以使现有资本贬值,从而也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4)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一方面,可以使劳动力价值下降,意味着可变资本的减少,资本总量也减少,同时又使剩余价值量增加,从而阻碍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价值下降,可以使有些部门宁愿使用手工劳动而不使用机器,从而延缓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使利润率下降受到阻碍。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相对过剩人口就表现得越明显。

(5)对外贸易

外贸对利润率的作用是二重的。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是对经济落后国家的贸易,输入廉价的原材料和粮食,会使可变资本的要素变得便宜,使可变资本转化成的必要生活资料变得便宜,从而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对外贸易的扩展,促使生产规模扩大,加速积累,也加速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利润率的下降。

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之所以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一方面是因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价值低,不发达国家则相反,而在对外贸易中是根据国际价值,即国际范围内的平均价值进行交换的,从而发达国家的劳动被当作强化的劳动,其单位商品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可以实现超额利润;另一方面,投在殖民地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剥削程度高,因而利润率也高。

(6)股份资本的增加

这里所说的股份资本是生息资本。股份资本提供给股东的不是平均利润,而是通常比平均利润小的股息。由于股份资本不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从而可以可延缓利润率的下降。

但是,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各种因素,只能削弱利润率下降的作用,并不能取消它。“一般说来,我们已经看到,引起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同一些原因,又会产生反作用,阻碍、延缓并且部分地抵消这种下降。这些原因不会取消这个规律,但是会减弱它的作用。否则,不能理解的就不是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反而是这种下降的相对缓慢了。所以,这个规律只是作为一种趋势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一个长的时期,才会清楚地显示出来。”

3.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和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

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系列矛盾。

(1)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内在矛盾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利润率下降规律是一个二重性的规律,它本身包含着矛盾:一方面利润率下降,另一方面利润量增加。这个矛盾,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映。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利润率必然趋于下降。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这就促使它们拼命积累资本,增大资本总量,从而获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多。

利润率下降规律的作用,还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利润率的下降和积累的加速,就二者都表现生产力的发展来说,只是同一个过程的不同表现。积累,就引起劳动的大规模集中,从而引起资本构成的提高来说,又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利润率的下降又加速资本的积聚,并且通过对小资本家的剥夺,通过对那些还有一点东西可供剥夺的直接生产者的最后残余的剥夺,来加速资本的集中。”于是,使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资本的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力,因而利润率下降,会延缓新的独立资本的形成;它在促进人口过剩的同时,还引起生产过剩、投机、危机和资本过剩。这些情况恰恰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2)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的矛盾

由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的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就必然会产生尖锐的矛盾。首先,在生产领域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必然拼命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获取超额利润。然而,在分配领域中,由于资本积累的增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工人阶级在社会新创造的价值中,也就是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从而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减少,剩余价值的实现面临困难。马克思指出:“进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仅在时间和地点上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其次,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社会有支付能力需要相对减少的矛盾必然会逐步激化。

(3)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目的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二重地表现出来的。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表现在已经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本绝对量的增加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上,也就是说,又表现在一定量资本的再生产和增殖所使用的活劳动的相对减少上。从劳动的角度看,一方面表现在剥削的不断加强,剩余劳动的不断增加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在推动一定量资本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即工人人数)的减少上。“这两种运动不仅同时并进,而且互为条件,是表现同一个规律的两种现象。但是,它们对利润率起着相反的影响。”资本量的增加,剥削的加强,能增加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利润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定量资本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减少,会减少剩余价值量,因而降低利润率。虽然后者可以由前者得到补偿,但有它不可逾越的由工人生理所规定的自然界限,所以,这种补偿能够阻碍利润率下降,但是不能制止它下降。

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资本家力图用增加资本量的办法来增加利润量,以补偿利润率下降的损失。资本的增加,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加入劳动力再生产或不变资本要素的那些商品变得便宜时,才能够发生。在前一场合,它引起劳动力价格下降,相对剩余价值由此而增加;在后一场合,它使同一资本价值量体现在更多的生产资料上,由此可以形成追加资本,吸收追加的劳动和追加的剩余劳动。“但是,二者都包含现有资本的贬值,二者都和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同时并进。二者都引起利润率的下降,二者都延缓这种下降。”这就是说,资本家用来补偿利润率下降的办法,会促使利润率进一步下降,从而也促使它内部的矛盾的加深。

“互相对抗的因素同时发生互相对抗的作用。社会总产品中作为资本起作用的部分的增加,刺激工人人口的实际增加,同时,创造仅仅相对的过剩人口的一些要素也在起作用。利润率下降,同时,资本量增加,与此并进的是现有资本的贬值,这种贬值阻碍利润率的下降,刺激资本价值的加速积累。生产力发展,同时,资本构成越来越高,可变部分同不变部分相比越来越相对减少。”

归结起来,这种种矛盾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它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保存和增殖资本价值。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有无限扩大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着降低利润率,使现有资本贬值,靠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发展劳动生产力等等,这又同生产目的发生冲突,这就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基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benlun/2022116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