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本论

​《资本论》作为艺术整体的当代价值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278 评论:0

《资本论》作为艺术整体的当代价值

一、《资本论》是认识资本主义及其当代发展的基本遵循

《资本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为无产阶级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方向。从《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分析中就可以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写道:“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那么,怎么样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

从资本主义自身来看:第一,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间提高。这为资本主义缓和自身矛盾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调整,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这一调整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第三,资本主义新变化是不平等的国际经济关系运动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是维持其较强生命力的源泉。

从看问题的角度讲:一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不平衡的、不平等的。二是要发展地看问题。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

马克思不仅讲了“两个必然”,也讲到了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也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应当明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明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本质、矛盾和历史暂时性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论”作为资本主义总的历史趋势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过程,它不会由于阶段性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

二、《资本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科学指南

《资本论》尽管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现实分析,但它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资本论》揭示的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理论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时,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出现不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违背了这一规律。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是:①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② 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将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③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④ 社会主义社会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物质基础是:① 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② 公有制经济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③ 社会主义社会一般的剩余劳动仍然存在;④ 社会主义的生产仍然要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⑤ 公有制经济更需要管理和簿记,加强经济管理和经济核算。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忽视了马克思设想和预见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之后的社会主义。

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都是生产力落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十三大报告中这样指出:“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所必需的生产社会化程度还很低,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很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这种状况说明,我们今天仍然远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关系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表现为:一是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二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三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形式;四是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二是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三是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原理,对于理解“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关于社会物质生产的其他一般原理

如劳动时间的节约是生产的规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社会再生产的不同类型;科学是重要的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方法;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过程;人类社会发展要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等等,都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

(二)《资本论》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或市场经济适用的经济理论

尽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资本论》三卷整体逻辑及十大理论中所揭示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资本论》第一卷,从市场经济的视角看,是从“商品—增值—积累”这条结合线展开的。社会主义的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商品同样成为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货币同样是一般等价物,价值规律还广泛地起着作用,发展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马克思关于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共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遵循这些共性。价值增殖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时提出来的。但这个范畴同样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都要增殖),而在于这种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要达到价值增殖,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化的大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也有很强的指导性。社会主义的积累仍然是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积累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因此,社会主义要重视必要的积累。

《资本论》第二卷,从市场经济的视角看,是从“比例—速度—效益”这条结合线展开的。《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营运,因此,资本循环的条件(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就是一个比例问题)实际上就是资本营运的条件。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而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就必须加快资本的周转。这对改善企业管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获取好的经济效益都是很有启发的。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效益,做到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社会再生产的效益,要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正确处理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资本论》第三卷,从市场经济的视角看,是从“机制—形式—利益”这条结合线展开的。马克思的产业利润理论论述了五个转化,这五个转化都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对我们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大有益处的。从形式来看,既要有发达的产业资本,也要有发达的商业资本、金融资本、土地资本,只有这样,整个国民经济才有活力,才能高效益地运转。从利益看,生产要素的各个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通过收入分配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这一理论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收入分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三、《资本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11月,在主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为主题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应“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学”。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揭示了社会生产、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指明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理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资本论》为重要基础。《资本论》中阐述的基本理论、根本方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泉。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benlun/2022116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