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资本论

《资本论》主要理论的现实启示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阅读:262 评论:0

第三节

《资本论》主要理论的现实启示

一、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启示

1.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第一卷第一篇中,马克思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并描述了这个“自由人联合体”的一些基本特征。“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一个社会产品。这个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一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②“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样,劳动时间就会起双重作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③这就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设想。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生产的产品仍然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

2.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要有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分工;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利益主体,就必然保留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市场经济。

3.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必然要发生作用。价值规律起作用的条件是市场竞争,形式是受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涨落反映着资源的稀缺程度,制约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从而调节着资源的分配。

4.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着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要求商品生产者遵循价值规律,生产物美价廉、适销对路的商品。

5.货币及其流通规律的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货币同样是商品价值的统一表现形式、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社会生产和流通运行的共同载体,货币同样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因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发挥货币在国民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从宏观上看,最重要的是要正确地制定和实行货币政策,加强对货币运行的管理,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和快速的发展。要保持币值和物价的基本稳定,关键问题就是要使纸币的发行量反映金属货币量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防止超经济的过量发行。否则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指导我们分析工资差异。由于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商品价值,所以从事复杂劳动者的工资应当高于从事简单劳动者的工资,由此,可以激发人们多受教育,提高劳动技能。

7.劳动价值论有助于对当前社会中各种劳动的认识。马克思对劳动的分析是逐步具体化的,越来越贴近资本主义的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除了雇佣工人的劳动之外,还包括:企业内部工程技术人员等的劳动;企业外部设计人员、科技发明者等的劳动;知识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资本家对企业的管理具有二重性,即一方面“是一种生产劳动”,另一方面是“剥削的劳动”。这对于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启示

1.关于资本范畴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明确,资本这个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的专有名词,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这个概念首先是作为生产要素出现的。市场经济要优化资源配置,价值规律要求用尽量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品。要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首先就要用好资本这个稀缺资源。国有资本管理部门要按资本的一般性要求来管好、用好国有资本,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资本一般的原理也要求:任何企业都要搞好资本运营和重组,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2.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提出了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这实际上已经确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就要体现出来。

3.关于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地位问题。剩余价值的存在,在任何社会都是经济规模扩大的前提,是社会分工的基础。马克思指出:“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剩余劳动的多少,要参照个人必要劳动的量进行比较,归根结底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愈多,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愈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概念,而在于资本和剩余价值属于谁,它们因什么目的而使用,反映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通过科学组织资源,处理好积累、生产、消费的关系,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创造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是保证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问题。

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等的有关论述,包含着许多如何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实行科学管理,生产的社会结合对生产力提高的重要作用等诸多有价值的思想,这对我国重视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教育尤其是重视职业教育等,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5.工资理论对于搞好工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主义的工资形式上看,基本形式仍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基本原则是注重效率,兼顾公平。国家对工资宏观调控,要保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际工资水平逐步提高,而不只是名义工资的提高。社会主义的工资分配,应该成为激励人们劳动、提高经济效益、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大推动力。

三、资本论积累理论的现实启示

1.积累与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资本积累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社会中普遍存在。为了扩大自有资本的投入量,商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依靠积累。不论资本主义或是社会主义,都要依靠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不断积累,这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同时,也要通过资本积累实现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

2.关于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与积累规模的原理对于处理好积累与消费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国民收入分配首先要考虑消费,这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因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这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因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当然,也必须重视积累,因为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对于处理好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过剩人口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过剩人口,即失业问题。要做好失业保障工作,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技能,通过发展生产,千方百计促进就业。

4.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相比,的确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例如,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资本采取的形式更加社会化了;国家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比过去有所改善等等。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因此,由这一矛盾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大趋势也没有改变。只是资本主义灭亡的过程比马克思、列宁预想的要长期得多、复杂得多、曲折得多。

四、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的现实启示

1.资本循环是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这对企业经营具有指导意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既重视生产,又重视经营,企业管理要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把资本按比例地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空间上的并存和时间上的继起,同样是保证企业资本连续地、顺利地进行循环的重要条件。

2.售卖是关键环节。从企业来说,尤其要重视销售环节,做好产品销售工作。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从社会来说,必须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

3.加速循环,降低流通费用。降低流通费用的各种方法都有相当强的指导意义。如通过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缩短商品运输、保管时间,从而可以减少保管费用、运输费用以及商品的损耗;通过减少流转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可以充分利用商品流通的工作场所,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流通费用;通过提高运输工具质量,合理地组织商品运输,可以节约运输费用以及与运输费用有关的其他费用;通过改进仓库储备工作,加强商品保管,可以减少损耗,节约流通费用,等等。

4.要加强经济核算。不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加强统计、分析、核算,宏观经济运行也要注重分析和核算。

5.加强交通、仓储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再生产顺利、快速进行。

6.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和方法,具有相当强的启示意义。如通过合理分配生产资本,正确处理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就可以加速资本周转。通过以下措施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从而加速资本周转:第一,把最新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中去,或者用效率高的新工艺代替旧工艺,用化学、物理、生物的处理方法代替自然作用过程;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合理的分工协作,对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第三,发展交通运输业,通过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缩短商品的移动时间,扩大商品销售的范围,缩短销售时间和购买时间,从而加速资金周转;第四,实行合理的生产储备和商品储备,减少积压;第五,利用信用制度加速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金周转。

7.关于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果和折旧基金的论述也有相当强的指导意义。如通过加强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提高设备修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缩短修理时间和延长修理间隔期,提高固定资本的使用效果;通过充分利用厂房建筑物,提高对它们的利用率,可以减少厂房建筑物所占用的固定资本;加强生产设备的综合平衡,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时间,减少停工损失;通过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改进工艺方法,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操作方法,改善原材料质量等,提高机器在单位时间内的效能。

五、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启示

1.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出,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结构合理是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确保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合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在扩大的条件下不断发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就必须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合理安排生产资料生产和生活资料生产的合理比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使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适应。

社会生产要能够顺利进行,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包括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工农业生产和交通、邮电通信部门的比例关系,工业内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发展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农业内部的农林牧渔的比例关系,以及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

2.正确处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社会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关键在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以及“两个补偿”,保持两大部类生产的均衡,即总供需的均衡。如果片面地强调生产资料的生产,人为地压低社会的正常生活需求,必然损害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并使超出需求的生产资料价值得不到实现,既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又使社会再生产的有效进行受到阻碍;反之,如果片面地强调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忽视对生产资料的必要投入,则在一段时间后反映出明显的“瓶颈”效应,从而使生活资料的生产成为无源之水而难以实现初始目标。因此,社会生产结构必须符合社会的消费结构,社会消费结构必须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此原则来调节社会的生产和流通,才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

3.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即人类的生产活动,整个人类社会就会灭亡。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不间断地进行的,它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的一些阶段。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正确处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应以实现简单再生产为基础。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般说来,只要生产规模的绝对扩大为产业发展所必需,而且生产规模的扩大不受人力、土地等方面资源供给的限制,尤其是这种生产规模扩大的成本低于由此带来的产业利润,那么,选择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就是合理的。反之,选择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是必要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经济落后的新兴国家,在最初的生产过程中,总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也不能忽视在已建的企业中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来扩大生产规模。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总体国力有所提高以后,就应该及时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作为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延扩大再生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每年应该继续投入一定量的资本用来建设新企业,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从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出发,应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运用积累不是扩大再生产唯一源泉的原理,注意通过挖潜、革新、改造来扩大再生产。

5.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对于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六、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的现实启示

1.成本价格理论指导企业应加强成本核算。因为成本是企业盈亏的界限,是再生产的条件,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所以,企业应当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决定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指明了途径。在投资量一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约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告诉我们,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合理用工,减少人工浪费;必须优先采用先进技术,力争获得超额利润;必须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缩短生产时间;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以缩短流通时间;必须节约使用固定资本和原材料、燃料、动力以降低成本。总之,要从影响利润率因素的分析中,找出主要矛盾,采取相应对策。

3.马克思关于不变资本节约的有关论述,对于理解和认识相关政策也有一定意义。比如关于由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的论述有助于理解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关于生产排泄物利用的论述有助于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政策。

4.利用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交换过程中,要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切实发挥利润率的衡量功能,以生产价格为基础来实现等价交换的目标要求。第二,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第三,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竞争,为价格机制内在调节功能的释放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就需要不仅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也要有规范的市场规则,同时也必须具备完善的宏观调控。

5.利用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正确引导与调整宏观经济。第一,注重产品开发,强化市场开拓,依据市场需要来引导开发新产品。利用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开拓新的市场消费领域,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产品流通不畅的困境。第二,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全面协调发展。第三,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配置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6.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客观要求我们消除限制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从而促进平均利润的形成,缩小行业利润率差距,体现社会经济公平。

七、商业资本理论的现实启示

1.要重视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商业作为专门在流通领域内执行职能的经济部门,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生产和消费、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商业通过自己的购销活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加速社会资本的周转,提高社会总资本的效益。在当前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以商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2.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使工商业获得合理利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价格既起着导向作用,又起着分配作用。因此,要推进价格改革,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同时也要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防止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的现象发生。流通环节中的商业企业,只能在取得平均利润、方便人民生活的前提下,才有存在的理由,超过这个限度,搞非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应从管理体制上、政策上、法律上、社会监督等方面给予限制。

3.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要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各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要加强商业的现代化建设。搞好商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商业服务质量,更好地发挥商业的作用。

4.积极探索现代流通方式。代理制、连锁店、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有利于减少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应予以鼓励和推广。

5.商业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有内部依赖性,我们在鼓励和重视商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商业的过度投机,以免造成浪费,甚至于造成经济危机。商业不能离开消费而过度发展,只有建立在消费基础上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发展。

八、生息资本的现实启示

1.关于信用制度的论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视和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展和完善银行信用,为资本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创造必要条件;要发展和完善商业信用,推进商品销售,加快企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要发展和完善国家信用,通过发行公债和国债,协调国民经济发展;要发展和完善消费信用,为提高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用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2.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对于认识和研究国际金融危机,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避免“泡沫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虚拟资本运用得好,有助于企业直接融资,可以加速资本周转,促进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减少流通货币,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如果超出实际资本正常运营的需要,过度投机,也会造成经济上的虚假繁荣,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3.关于股份公司的论述,有助于指导当前股份制的发展。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企业及资本的运营效率。股份制,社会主义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它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按照股份公司的要求,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股份公司在当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关于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货币流通的理解和认识,尤其是对汇率的确定和外汇储备的管理有相当强的指导意义。国家之间的货币流通,形成了汇率。汇率是国际货币流通的晴雨表。一个国家确立合理、稳定的汇率,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建立必要的外汇储备,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而且,外汇储备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综合实力。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外汇储备(包括外币和黄金)。在世界经济发展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国际货币支付准备金可以在相当大的比例上依靠外币储备,但一旦世界经济普遍陷于严重危机,各国货币纷纷贬值,这时,国际货币流通的保证金就要由黄金来充当了。因此,必须重视必要的黄金储备在保证国际货币流通中的最终基础作用。这是防患于未然的需要。

九、地租理论的现实启示

1.地租理论指导我们要正视和承认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地租理论指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只要土地所有权存在,就决定了地租的存在。我国虽然废除了土地私有制,但土地所有权依然存在。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这样的土地所有权状况,决定了土地有偿使用的社会主义地租的存在。

2.运用地租理论,通过地租体现的土地有偿使用,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马克思在分析地租时,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分析了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这些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发展农业不仅是发展种植业,而且要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牧、副、渔业,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农业广开门路,扩大经营范围,才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提高,才有利于增加积累,加强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在农业生产中,还要运用地租理论中关于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观点,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地租理论,对于合理调整土地使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明确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使用权,支持和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有偿流转,探索运用土地使用权入股等各种形式的联合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级差地租Ⅱ的论述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理论来源。

5.关于建筑地租的论述,对于认识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有重大指导意义。马克思明确指出,建筑地租的主要地租是级差地租,“建筑投机的真正主要对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因而一定要坚持“房住不炒”,抑制房地产投机。

十、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理论的现实启示

1.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2.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对于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3.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现阶段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具有启示意义。

4.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既包含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又包含着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们要在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主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市场经济。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benlun/20221165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