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货币(《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
一、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一般被称作劳动价值理论,也被称作商品和货币理论。
第一篇是以一般商品生产为对象,以劳动价值论为中心,考察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创立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把《资本论》第一篇称为全书的“导言”,所以说,第一篇具有特殊的地位。
第一篇共有三章,第一章在抽象理论形式上研究商品的属性,通过对商品的二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阐明了商品价值有质和量的规定性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解释了在商品和货币的物的外壳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二章从实际交换过程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外部表现及其历史发展,进而论证货币是商品交换和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三章在前面对货币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货币的职能,并指出货币职能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商品生产和流通内在矛盾的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商品和货币的同时,也阐明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价值规律。
二、理论要点
(一)商品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从分析商品开始。马克思在第一篇开篇就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凡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者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同上书,第48页。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④⑤同上书,第49页。所以,使用价值本身并不反映生产关系。但是,在商品社会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这正是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作为产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
(2)商品的价值
① 商品的价值质的规定
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④在交换中,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⑤。
各种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同上书,第50—51页。“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同上书,第51页。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则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容。
② 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定
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而它的量只能由劳动的量来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资本论》第一卷,第52页。这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上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通过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同上书,第53—54页。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通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④同上书,第53页。“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④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商品。一个物如果不是劳动产品,那它就不是商品,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它可以有使用价值但无价值;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但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并不用于交换,那么也不是商品;一个物是劳动产品,但如果物没有用,即没有使用价值(如废品),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可见,商品、价值都是历史范畴,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劳动产品才成为商品,人类抽象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两个因素可由下表比较说明引自洪远朋主编:《新编<资本论>教程》(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略有改动。:
表2-1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比较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首先由马克思批判地证明了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资本论》第一卷,第55页。。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即在一定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下所进行的劳动。换句话说,这种由特定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称为有用劳动,也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永久条件。“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资本论》第一卷,第56页。
但是,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生产一种产品,必须有人的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同上书,第56—57页。。
(2)抽象劳动
如果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表现为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这种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作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是简单平均劳动。所谓简单劳动是指“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④同上书,第58页。。“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④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可由下表说明。引自洪远朋主编:《新编<资本论>教程》(第一卷),第66页,略有改动。
表2-2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比较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商品是一个二重物即使用价值和价值承担者,又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使用价值)和价值形式。随着人类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即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任何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它的公式是:
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具体来说,可以这样表示: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当一种商品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一种商品上,而且是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面时,就取得扩大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由一种商品的一系列简单的价值形式的总和构成,所以,又叫作总和的价值形式。其公式是:“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资本论》第一卷,第78页。
或者:
20码麻布=
在这里,麻布的价值已经不再偶然地表现在与之交换的某一种商品体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这些商品都成为麻布的等价物。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商品界分离出一种被公众所承认并乐意接受的商品,用来中介各种商品的交换。这种商品就成为一般等价物,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为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这种价值形式,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等式是:
=20码麻布
一般等价形式是价值本身的一种形式,这就是说,一般等价形式只表明,有一种商品从其他一切商品中排挤出来,处于等价形式。至于这个处于一般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究竟是哪一种商品,却没有固定下来,所以,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商品。在商品交换的历史上,处于一般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往往是不同的。当一般等价形式社会地固定在黄金这种特殊的商品上,黄金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这时,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为货币形式。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的等式是:
=2盎司金
前几种价值形式的过渡,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并没有质的变化,唯一的区别只是金代替麻布等取得了一般等价形式。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它们相对立。与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它过去就起等价物的作用……一旦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资本论》第一卷,第87页。
在货币形式下,用货币表现商品的相对价值,就是价格形式。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简单的商品形式则是货币形式的胚胎。
4.商品拜物教
所谓拜物教,就是人们由于不了解某种物质现象的本质而把某种物质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宗教迷信。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物关系的颠倒和人们对商品物的一种类似宗教的崇拜观念。
(1)商品拜物教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③④同上书,第88页。商品的神秘性从何而来呢?
第一,“商品的神秘性质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③使用价值总是用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这是可以感觉到,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总是人通过他的劳动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的需要,这也是人们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总之,商品的神秘性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生发的。
第二,商品的“神秘性质也不是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④。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就是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人类劳动,这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第三,商品的神秘性来源于商品形式的本身。劳动产品一旦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它的三个特有的表现形式,就会引起人们的幻觉。一是“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②③《资本论》第一卷,第89页。。就是说,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价值这个物的形式就是人类劳动的同一性的表现形式。二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②。就是说,劳动产品一旦变成了商品,劳动量就不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表示,而是采取了价值量(即多少货币单位)的形式。三是“生产者的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者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③。就是说,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的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现象掩盖了本质,因而产生了神秘性。
(2)商品拜物教的根源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像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⑤同上书,第90页。这个特有的社会性质,就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表现为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它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社会劳动。但是,私人劳动并不直接就是社会劳动,这种劳动要通过抽象一般性的形式,才变成社会劳动。而劳动的抽象一般性又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⑤
(二)货币
1.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1)货币是交换过程矛盾的必然产物
商品是必须进行交换的。私有制是商品交换的基础。法权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商品是物,必须由它的占有者带它到市场去才能交换。所以,两种不同商品的现实关系,实际上是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商品的占有者在发生交换关系时,必须互相承认对方是商品的占有者,对他自己的商品具有私有权。在这个前提下,经过双方同意后才能交换。商品交换就是在双方同意下,彼此把自己对商品的所有权让渡给对方。一方在让渡自己的商品的同时,占有对方的商品。因此,商品交换关系表现了人们之间的权利关系,即所有权的让渡关系。“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在这里,人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占有者而存在。”《资本论》第一卷,第103—104页。
有了商品交换的基础,就可以交换。商品之所以必须进入交换过程,是由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的。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它的价值必须获得一个外在的表现。从每个商品的价值表现来说,任何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可以用来表现它的价值,而不管这种商品具有怎样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商品的交换是通过它的占有者来进行的。商品占有者却不愿意把自己的商品随便同某种商品相交换。他愿意交换的只是对他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表明,商品对它的占有者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对它的非占有者才有使用价值,否则它的占有者就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它的占有者来说只不过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取得它的占有者需要的使用价值的手段。因此,商品对它的占有者只是价值,对它的非占有者才是使用价值。这就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具体表现。
商品既然对它的非占有者才只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因而它只有从它的占有者手中转到非占有者手中才能实现。“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同上书,第104页。“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因为耗费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只有耗费在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能算数。但是,这种劳动对别人是否有用,它的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别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得到证明。”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05页。
所以,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但是交换过程本身也有矛盾。一方面,“每一个商品占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另一个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个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实现,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这另一个商品的占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过程。但是,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占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过程。”②这一矛盾造成交换上的困难。商品占有者在拿自己的商品难以直接换取需要的商品的困境中,不得不将自己的商品换取一种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商品,然后,再拿这种商品作为交换中介,去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当每个商品占有者都这样做时,这种“一切商品的社会的行动使一个特定的商品分离出来,通过这个商品来全面表现它们的价值。于是这个商品的自然形式就成为社会公认的等价形式。由于这种社会过程,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独特的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同上书,第105—106页。。可见,“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同上书,第106页。。
(2)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
货币的产生既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具体反映。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产品直接交换或物物交换。这是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生产产品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因而产品不是商品,不是交换价值。那时候的产品只是在超过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时,多余部分才拿去交换的。因此,产品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不具有任何的价值形式,但它们在交换中又具有简单价值形式,从而使它们成为商品。在原始社会的末期,直接的产品交换,在各个原始共同体之间开始产生。那时,产品交换是偶尔发生的,产品在交换之前不是商品,它们通过交换才成为商品。当时交换的量的比例也完全是偶然的。“交换的不断重复使交换成为有规则的社会过程。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少有一部分劳动产品必定是有意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从那时起,一方面,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的分离固定下来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交换价值分离开来。另一方面,它们互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由它们的生产本身决定的。习惯把它们作为价值量固定下来。”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07页。
“在直接的产品交换中,每个商品对于它的占有者直接就是交换手段,对于它的非占有者直接就是等价物,不过它要对于后者是使用价值。因此,交换物还没有取得同它本身的使用价值或交换者的个人需要相独立的价值形式。随着进入交换过程的商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多,这种形式就越来越成为必要的了。”②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最初出现的充当一般等价形式的商品,是不固定的,时间上是暂时的,地域上是狭小的。但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种形式就只是固定在某些特定种类的商品上。“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④同上书,第108页。
金银贵金属之所以最适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是因为当作别的商品量的表现材料,就要求这种材料的每一部分都是均质的,同时,必须能够随意分割,又能够随意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来。金和银就天然具有这种属性。因此,“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④。
(3)货币的本质及其特点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在于它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使用价值具有二重性。当某种商品充当货币之后,货币商品的使用价值二重化了。一方面是它作为商品具有的特殊使用价值,如金可以镶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另一方面,它又取得了一种由它的独特的社会职能产生的形式上的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逐渐扩大了它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 价值尺度的含义
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资本论》第一卷,第114页。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例如,要把1吨铁的价值表现为社会公认的形式,只要有1吨铁=2盎司金这样一个等式就够了。
②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对象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同上书,第122页。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便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形式本身包含着价格和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商品的价格并不一定和该商品的价值量完全一致。只有在价格和价值相符合的时候,这个指数才是商品价值量的指数,而在价格和价值相背离时,这两个指数就不一致。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中介的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种职能,这种职能与价值尺度一样,也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马克思指出:“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3页。
① 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的形态变化就是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又由货币转化为商品的变化过程。商品形态的总变化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因素同时就是商品占有者的两种行为,一种是卖,把商品换成货币,一种是买,把货币换成商品,这两种行为的统一就是:为买而卖。”《资本论》第一卷,第126页。因此,商品的交换过程是在下列的形式变换中完成的:商品—货币—商品(W—G—W)。
“从物质内容来说,这个运动是W—W,是商品换商品,是社会劳动的物质变换,这种物质变换的结果一经达到,过程本身也就结束。”④同上书,第127页。从形式上来说,这个运动是包含着W—G和G—W的对立运动。
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出卖商品,即G—W。“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④
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购买商品,即G—W。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最终的形态变化。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一方面,它代表已经卖掉的商品,另一方面,它代表可以买到的商品。”同上书,第132页。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可以随时随地同其他商品直接交换。因此,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比较顺利的。不过,货币能交换多少商品,要受商品价格的限制。
“商品流通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实质上不同于直接的产品交换。”同上书,第134页。商品流通一方面打破了直接交换的个别人的和地方的局限性,发展了社会生产者间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也发展了一种错综复杂的为当事人所不能控制的自发的社会关系。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不断地退出流通界,而货币则不断留存在第三者手中。在这里,隐伏着危机的可能性。以货币为中介的交换代替直接交换的结果,买和卖变成了两个独立的行为,它们内在的统一表现为外在的对立。“流通所以能够打破产品交换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的限制,正是因为它把这里存在的换出自己的劳动产品和换进别人的劳动产品这二者之间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卖和买这二者之间的对立。”《资本论》第一卷,第135页。当这种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卖和买严重脱节,它们的统一就只能强制性地通过危机来实现。“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发展了的运动形式。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同上书,第135—136页。
② 货币的流通
所谓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的运动。
货币所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来源于商品流通。商品运动形式是W—G—W。同一个价值作为商品成为过程的起点,然后又作为商品回到这一点。商品的这种运动就是循环。另一方面,这个形式又排斥货币的循环。“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转移到另一个商品占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④同上书,第137页。
货币运动只是商品运动的表现。“货币流通表示同一个过程的不断的、单调的重复。商品总是在卖者方面,货币总是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方面。”④当买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时,商品就从卖者手里转移到买者手里,而货币自己则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以便再去同另一种商品重复同样的过程。货币运动的单方面形式(G—W)来源于商品运动的两方面形式(W—G;G—W),换句话说,货币运动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是,商品流通的性质本身造成了相反的假象,似乎商品流通不是由商品本身的形式变换所引起的,反而只是货币运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货币所以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只因为货币是商品的独立出来的价值。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运动,实际上只是商品本身的形式的运动。因而这种运动也必然明显地反映在货币流通上。”《资本论》第一卷,第138页。
货币流通数量首先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商品的价格总额是由流通中的商品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两个因素决定的。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同商品总量以正比地发生变化。在商品流通量已定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额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而商品的价格又是由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决定的。在商品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和货币价值成反比例地变化。
货币流通数量还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同一货币周转的次数就是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愈快,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就愈少,反之就多,二者成反比。
货币流通量的规律,可以用公式表示: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可见,一定时期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一方面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另一方面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而商品价格总额又决定于商品流通量和商品价格。价格的变动、流通的商品量、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决定着货币流通量。这三个因素可能按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比例变动,因此,待实现的价格总额以及货币流通量也可能有多种多样的组合。
“流通手段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这一规律,还可以表述如下:已知商品价值总额和商品形态变化的平均速度,流通货币量或货币材料量决定于货币本身的价值。”同上书,第145—146页。
③ 铸币、价值符号
货币采取铸币的形式,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产生的。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采取金块或银块的形式,它的成色和重量各不相同,每次交换时都要查成色和称重量,很不方便。于是,为了方便交易,就要求将金、银按照货币计算名称所规定的金银重量铸造成具有一定花纹和形状的金块和银块,这就是铸币。硬币的铸造是国家的事。金银作为铸币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记,但在世界市场上则以金块出现。
金铸币和金块本来只有形状上的差别。最初,金铸币的名义含金量与实际含金量是一致的。由于金铸币在流通中受到磨损,它的名义含金量同它的实际含金量逐渐分离。这样,“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资本论》第一卷,第148页。用较贱的金属铸造的辅币如铜币等也完全可以代替金币发挥作用。这种辅币只是在极小额的买卖不断重复进行的领域中代替金。辅币的金属含量是由法律任意规定的。“它们在流通中比金币磨损得还要快。因此,它们的铸币职能实际上与它们的重量完全无关,就是说,与任何价值完全无关。”③同上书,第149页。这表明,相对说来没有价值的东西能够代替金执行货币的职能,于是又产生了纸币。
“这里讲的只是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这种纸币是直接从金属流通中产生出来的。”③国家把纸币投入流通过程,“只要这些纸票确实是代替同名的金额来流通,它们的运动就只反映货币流通本身的规律。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同上书,第150页。。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它所代替的流通中必要的货币量,纸币就要贬值。
“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纸币同商品价值的关系只不过是:商品价值观念地表现在一个金量上,这个金量则由纸象征地可感觉地体现出来。纸币只有代表金量(金量同其他一切商品量一样,也是价值量),才是价值符号。”同上书,第151页。
金之所以能由本身没有价值的符号来代替,是因为在流通领域中需要有一定量的金铸币不断地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在商品流通中,作为流通手段的金铸币只是转瞬即逝的要素,不断地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因此,在货币不断转手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象征存在就够了。”《资本论》第一卷,第152页。纸币以国家的强制流通为条件。因此,纸币的效力,也就只限于国内的流通领域。
(3)贮藏手段
“两种对立的商品形态变化的不断循环,或卖与买的不息转换,表现在不停的货币流通上,或表现在货币作为流通的永动机的职能上。只要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一中断,卖之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就会停止流动”同上书,第153页。,由动的东西变为不动的东西,由当作流通手段的铸币变为贮藏货币。退出流通的金属货币,由其占有者收藏起来,就成为贮藏货币。
“货币贮藏在金属流通的经济中执行着种种不同的职能。”同上书,第157页。它的第一个职能,就是调节货币流通量。这个职能是从金属铸币的流通条件中产生的。流通中的货币量规律表明,随着商品量、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变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也不断有增有减,因此,货币流通量必须有弹性。有时候流通的铸币被排斥出流通领域当作停滞的货币,以缩小货币的流通量;有时候停滞的货币被再当作流通的铸币吸引到流通领域中来,以增加货币流通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际流通的货币量,不断地适应流通领域饱和的需要。但是,货币流通量要有这种弹性,就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必须大于执行铸币职能的金银量。这个条件是靠货币的贮藏形式来实现的。货币贮藏像个蓄水池,它自发地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而发生的单向支出行为。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虽然不是商品交换的流通手段,但也是产生于商品流通的。
支付手段是商品流通发展、买卖分离的结果。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出现了先让渡商品,尔后对商品支付的赊购形式。这样,就使货币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在货币当作支付手段的条件下,买者和卖者已经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一种债务关系了。在这里,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
在一定时期内,总需要一定量的货币来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到期支付的货币量首先是由债务人已经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决定的。“实现这一价格总额所必需的货币量,首先取决于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它决定于两种情况:一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的锁链,即A从他的债务人B那里得到的货币,付给他的债权人C等等;一是各种不同的支付期限的间隔。”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61页。这个流通速度与借贷关系的锁链的多少成正比;与支付期间的长短成反比。
支付手段的量还取决于需要偿付的债务额。如果在同一时间需要支付的人也有着上述锁链关系,把支付集中在互相抵消的专门机构,其中大部分债权债务相互抵消。“这样需要偿付的只是债务差额。支付越集中,差额相对地就越小,因而流通的支付手段量也相对地越小。”②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一方面各种支付相互抵消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另一方面,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又需要实在的货币。如果在支付锁链的某些环节上发生故障,就有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这种货币危机只有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获得充分发展的地方,才会发生。当这一机制被整个打乱的时候,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转变成坚硬的货币。”同上书,第162页。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引起了三个后果:
第一,产生了信用货币。
第二,“在商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时,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就会越出商品流通领域。货币变成契约上的一般商品。地租、赋税等等由实物交纳转化为货币支付。”同上书,第164页。
第三,“由于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的发展,就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到期偿还债务。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的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66页。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货币流通超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必须以贵金属的自然形式出现。“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块的形式。”②在世界贸易中,由于商品的价值要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出来,并要得到全世界的普遍承认,因此,商品独立存在的价值形式金和银,就会作为世界货币与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相交换,从而表现出一切商品的价值。可见,只有在世界市场上,货币才在完全的范围内,当作直接体现抽象人类劳动的一般商品来发生作用。世界货币这种存在方式,才充分和货币的概念相适合。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这是它的最主要的职能。第二,“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在各国间通常的物质变换的平衡突然遭到破坏的时候。”同上书,第168页。第三,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在这个场合,它既不是为了支付贸易差额,也不是为了要购买对方商品,而只是为了要在金银的形式上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金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是二重的。“一方面,金银从产地分散到整个世界市场,在那里,在不同程度上为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所吸收,以便进入国内流通渠道,补偿磨损了的金银铸币,供给奢侈品的材料,并且凝固为贮藏货币。这第一种运动是以实现在商品上的本国劳动和实现在贵金属上的金银出产国的劳动之间的直接交换为中介的。另一方面,金银又不断往返于不同国家的流通领域之间,这是一个随着汇率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运动。”同上书,第169页。
在资本主义国家,银行准备库内的黄金储备,往往要限制在不超过它的特殊职能所必要的最低限度。因为过多的货币贮藏,不仅对于资本是一个限制,而且一般是表示商品流通的停滞。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ibenlun/20221163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7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15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2-12-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