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著作解读

[日本]伊藤宪一-《国家与战略》作品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阅读:170 评论:0

《国家与战略》是一本论述大战略原理和原则的著作。作者伊藤宪一1938年生于东京,1960年从一桥大学毕业后进入外务省,曾在日本驻莫斯科、马尼拉、华盛顿大使馆任外交官长达18年之久。1977年退出外务省后,曾任青山学院大学经营系副教授,现任该大学国际政经系教授。作者的其他主要著作有《现代美国政治外交论》等。

本书共4章:序章题为“没有大战略的悲剧”,第1章题为“大战略的理论依据”,第2章题为“古典战略思想的现代解释”,第3章题为“现代日本的大战略论”。

为了说明大战略的重要性,书中首先列举了公元前迦太基由于没有大战略而导致灭亡的例子。尽管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迦太基有80万人,罗马仅有20万人,国家财力相差悬殊,迦太基还拥有稀世名将汉尼拔,但是经过118年的战争,迦太基最终还是被新兴国家罗马打败了。迦太基的悲剧说明不管多么强大的国家,无论拥有什么样的名将,如果该国家的最高指导部没有大战略,也是不能拯救国家的。

作者认为,要论述大战略的原理和原则,就必须弄清什么是大战略。若把战略分为“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其中的“国家战略”就可称为“大战略”。在此意义上,大战略不外乎就是国家的最高政治战略,它决定着国家的百年大计。大战略必须首先明确国家民族赖以最后生存的各种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对该国家具有的意义。因此,大战略与军事战略虽有联系,但同时又必须超过军事战略,是一种层次更高,视野更广的战略。可以说,所谓大战略的定义就是旨在确保一国的生存与繁荣的科学与技术。

为了搞清当今大战略所面临的课题,就要了解当今国际体系所处的环境。现代国际环境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存在“核毁灭的威胁”。目前,美苏两国拥有约2万枚战略核弹头,总爆炸力相当于60万颗广岛原子弹。如果美苏两国之间发生全面核攻击,人类大概就要灭绝了。第二,确有国家企图牺牲他国和他民族利益来确保本国国力的发展。第三,民族自决力量在增强,这种力量作为与霸权主义相抗衡的力量还在发挥作用。第四,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助于克服国家之间地理上的距离障碍和扩大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联系。

作者从世界众多的战略思想家中选出了“战争哲学家”克劳塞维茨、“霸权战略家”马汉、“以弱胜强的战略家”毛泽东和“不战而胜的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四位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并对他们的战略思想重新作了评述。

书中指出,克劳塞维茨抑制战争中的暴力行为向极端升级的原理有3个。第一是“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原理,即所谓战争是有目的的,所谓“战斗行为只不过是其手段。所以,热衷于战斗行为,而脱离了本来的战争目的,使暴力行为升级而超出必要限度则是与本来的目的背道而驰的”。第二是“武力威慑”的原理,即“当交战双方事先在相当程度上确实预见到使用武力的结果时,即存在武力威慑效用时,当然可以不使用武力而通过政治途径解决”。第三是“战争存在偶然干扰”的原理,即“凡是人要做的事情,都会受到许多超越人力的、无法预料的种种外力的干扰和影响。战争中同样也会出现这种干扰和影响,因此战争不可能按照计划实施”。第一个原理可以说是文官控制原理;第二个原理可以说是关于军事力量作为抑制力乃至威慑力的效用的原理;第三个原理可以说是关于战争中偶然性作用的原理。第一和第二个原理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理,它经常作为抑制暴力行为升级的力量而起作用。第三个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理,所以既可能抑制暴力行为的升级,也可能促进其升级。

马汉的“霸权战略”有3个原则,即:一、“平时部署战略”的原则。戈尔巴乔夫继承了这种战略原则,强调指出“创造夺取制海权的条件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要求平时也要采取很多措施。在这些措施中,包括准备必要的兵力和必要的物资器材。为在一旦有事时能随时遂行战斗任务编成部队,在战区内部署对敌保持优势的兵力,这些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孙子也提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从而一语道破了马汉的“平时部署战略”原则的本质。二、“确保制海权战略”的原则。马汉之所以提出这个原则,是因为即使通过平时的作战准备能在海外建立前进基地网,也不可能在世界上树立霸权,还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书中认为,在20世纪末的今天,将马汉的“确保制海权战略”的原则应用于现实世界时,我们不能不对其进行重新解释。今天,飞机和导弹的对舰攻击能力取得了飞跃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海军强国也不可能经常在世界的主要海域确保马汉所说的传统制海权。美国海军战略的目标只是在必要的时间和海域确保制海权。三、“显示力量战略”的原则。军事力量的效用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不是单一的,它有几种不同的种类。就军事力量效用的性质来说,大致可分为防御性效用和进攻性效用两种。防御性军事力量还可进一步区分为“拒止力量”和“遏制力量”两种。“拒止力量”是只能在边境上阻止敌军入侵的军事力量。“遏制力量”则是强制对方难以加害于我方的能力,这是一种心理效果很强的力量。进攻性的军事力量也可进一步区分为心理上的“威慑力量”和物质上的“破坏力量”。“威慑力量”是迫使对方的行动有利于己方的能力。马汉提出的“显示力量战略”的原则强调了军事力量当中作为遏制力量和威慑力量的价值。这可称之为军事力量的和平利用和政治利用。

在战略舞台上,凡有霸者,必有弱者,而且存在着盛者必衰的规律。而系统提出以弱胜强战略的正是毛泽东。毛泽东的“以弱胜强的战略”也可以归纳为3大原则。即:一、不是拘泥于局部利益,而是纵观全局,即“把握全局的战略”的原则。二、抓住人心,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与敌作战的“动员人民的战略”原则。三、以己之长,击敌之短的“游击持久的战略”原则。

战略论从其本质上看,完全可以认为是好战的学问。但由于利德尔·哈特的出现,这一好战的学问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利德尔·哈特之所以伟大,之所以称得上20世纪最伟大的战略思想家,就是因为他提出“间接战略”的原则。在他这种独特的理论中,贯彻始终的就是“不战而胜战略”的战略思想。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是以己方最小的代价达成“消灭敌人抵抗的可能性”。换句话说,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造成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击退的结果。

本书在最后一章中指出,唯有国家利益才是制定大战略的出发点。正因为如此,重新研究这种国家利益概念的新的国际环境,将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纳入这一战略之中,乃是今天大战略论的重大课题。日本应该处于世界前列,其面临的课题乃是将以往日本人固执的“个别的、古典式国家利益”的概念转变成日本人今后追求的“集体的、启蒙的国家利益”的概念。可以说,这才是日本应该选择的百年大计的出发点,才是日本必将推行的大战略的基本指针。

本书1985年由日本中央公论出版社出版,1988年由军事科学院外军部译成中文,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839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