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著作解读

[日本]石原莞尔-《世界最终战争论》作品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阅读:469 评论:0

《世界最终战争论》是日本法西斯军事思想的代表作。作者石原莞尔(1889~1949)是日本法西斯分子,1909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后又于1918年从陆军大学毕业,曾任陆军大学教官、驻德国武官。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他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在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时,他任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后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等职,1949年8月病死。石原莞尔在日本军国主义熏陶、欧洲军事思想和佛教信仰的影响下,曾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主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1940年,石原莞尔在京都将1929年在长春发表的《战争史大观》修改完毕,1940年5月,石原莞尔在京都义万会以《世界最终战争论》为题发表讲演,1941年11月在酒田将“《世界最终战争论》质疑问答”脱稿,次年将以上3篇文章一并以《世界最终战争论》书名出版。

本书的观点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妄图侵占满蒙、霸占全中国、征服东亚、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现将其主要观点介绍如下:

石原莞尔认为,战争是直接运用武力遂行国策的行为。战争可分为决战战争和持久战争。在同一时代,有时进行决战战争,有时进行持久战争。从军事角度观察世界历史,可以看出决战战争时代和持久战争时代呈现相互交替的状态。第一次欧洲大战期间,由于武器的发展,特别是自动火器——机关枪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防御作战的能力,使进攻一方很难从正面突破。法国革命时期,由于兵力的关系,既不能从正面突破,也不能实施迂回作战,从而使战争的性质从以往的决战战争转化为持久战争。

石原认为,当今时代,所有男人都参加了战争,而在未来决战战争中,男女老少都要参加战争。从战术的变化上看,作战队形是由密集队形向横队、散兵队形发展。从几何学观点来讲,方阵为“点”,横阵为“实线”,散兵为“点线”,而战斗群的战法则为“面”上的战术。可以认为,未来决战战争将是“体”(三次元)的战法。在战斗指挥单位的变化上,密集队形的指挥单位是营;横队队形的指挥单位是连;散兵队形的指挥单位为排;战斗群的作战指挥单位则是班。从指挥单位逐渐变小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将很可能是以个人为作战单位。如果作战单位为个人的话,那么全国国民就算在其内了。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民所具有的战斗力。未来的决战战争将是战争发展的极限。在这种决战战争以后,人的争斗之心将从此消失,战争将从此消亡,国家的对立也将从此消除。也就是说,未来世界将在这场决战战争以后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时,世界人类所向往的真正的和平将从此实现。

未来决战战争有两个关键问题。其一是打击敌方,给敌方造成巨大损失;其二是己方也要承受重大损失。也就是说,要给敌方以最大的打击,与此同时也要经受得住敌方的打击。从这种观点上讲,未来的决战战争中,虽然打击敌人仅需要少数的优良军队,但需要经受考验的却是全体国民。未来的决战战争将是由空军进行的一场彻底的歼灭战。在决战战争中,那些忠君爱国、决心战死的军队不是最有利的目标。而那些最无力反抗的人们和最重要的国家设施才是攻击目标。那时,不仅工业城市、政治中心会受到攻击,而且,男女老少、山川草木、猪鸡牲畜也同样会遭到攻击。为了对付如此残酷的决战战争,国民必须具备铁一般的意志,主要城市必须采取根本性的防空措施和对策。

仅仅依靠目前陆海军的现有能力是打不了最后一场决战战争的。现在的航空兵差得更远。石原指出,在人类进行最后一场的大决战之时,飞机将可以中途不降落、围绕世界飞行,而且具备当时难以想象的具有极大威力的、发射一发即可使几万人丧生的破坏性武器。未来那场战争将在短时间内即可结束。因此,在未来的决战战争中只有创造出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和可以经受战争巨大损失的人们,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作者认为,第一次欧洲大战以后,国家联合的时代乃是未来世界最终战争的准决胜时代。第二次欧洲大战以后,将保留下二种势力,即东亚和美洲,出现日德意同美国的对立。也就是说,未来的决战战争将是一场东洋的王道与西洋的霸道之争,这场世界最终战争将决定着日本天皇是否会成为世界之天皇,美国总统是否会统治世界的人类的最重大的命运。

石原深信,日本天皇不久就会成为东亚联盟的盟主,而后还会被尊为世界之天皇。因此,他特别提醒日本人要注意在提高国力的同时,国民要特别遵守谦让的美德。

石原还断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爆发世界最终战争,大体需要50年左右的时间,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已过去20多年,所以从现在算起到进入世界最终战争时期,大约需要30年左右时间,也就是说30年内外,人类将进入最后决战期,在50年以内,世界将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本书最早于1942年由日本新正堂出版,它集中反映了石原浸透法西斯气味的思想理论观点,对日本军方有较大影响,是我们研究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83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