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著作解读

[德国]埃尔富特-《战争中之奇袭》作品简介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阅读:143 评论:0

《战争中之奇袭》为德国瓦尔得马尔·埃尔富特(WallemarErfurth)中将所著。它通过对战史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论述了奇袭在夺取战争胜利中的作用。

本书除导言、附表部分外,主要由4部分组成:“战争开始时战略上之奇袭”,“运动战阶段之奇袭”,“阵地战阶段之袭击”,“应用新式战争器材及新式战争方法之奇袭因素”。书中阐述的主要思想是:

一、奇袭是战争中克敌制胜之常法。德国地处中欧,自古以来就面临两线作战问题。弗里德里希二世所进行的几次王朝战争,毛奇所指挥的统一德国的3次战争,施利芬所制订的《对法战争备忘录》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速战速决上。而要达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奇袭便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战略手段。埃尔富特对这些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施利芬所著的《坎尼战》和所制订的“施利芬计划”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提出:“奇袭敌人乃搏取庞大战果特别有效之手段,自有战争以来,已成定理,纵观各时代之战史,在时代演变中,虽有战术上及战略上之种种不同,而在人类历史上所有决定性之胜利,莫不与奇袭敌人密切相关”。

二、战争初期的战略奇袭易于奏效。以往两国交兵,常下宣战书,堂而皇之地交兵。1907年10月18日举行的第二次海牙会议,重申只有经宣战才可开始敌对行动。埃尔富特认为,这种开战方式政治上往往使宣战者处于被动地位,军事上丧失奇袭的机会,是不可取的,应不宣而战。他认为开战时奇袭敌人,方法有二:一是时间上的,一是兵力的集中和配置上的。第一种方式主要是在开战前,就调动部队,向前挺进,阻止敌国的战争动员,迟滞其军队的集中。特别是要动用空军对敌国腹地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实施轰炸。这种方式,即使达不到一战决胜负的愿望,亦可占据敌国边防要塞,阻敌开进。第二种方式主要是以出敌不意的兵力集中和配置方法,奇袭敌人。无论处于内线作战还是外线作战,只要精心运筹,均可以此种方法达成奇袭敌人之目的。埃尔富特最后强调说:“致力战初奇袭之功者,古已有之,今日之战争指导,虽较昔日为难,然亦不可忽视,当集中时之兵力分配,任何军队指挥官,无论其情如何,奇袭之法,必然在握,固应竭尽所能,以求运用,纵令奇袭无功,亦不可因噎而废食。”

三、作战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奇袭。埃尔富特认为,奇袭作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手段,不仅适用于开战之初,而且适用于战争全过程中。埃尔富特用了很大篇幅论述运动战时部队开进、会战、追击、退却或反攻等作战行动和阵地战中攻击和防御等作战行动中的奇袭。关于部队开进时的奇袭,埃尔富特认为一要靠保守机密,二要行动神速。

四、运用新式武器和新式作战方法实施奇袭。埃尔富特研究了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毒气的情况,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以及日本侵略中国时飞机坦克的使用情况,认为要使用新式武器达成奇袭效果,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新式武器积累到相当数量;二是敌人毫无察觉,对新式武器缺乏对策;三是如果不是首次使用时,要采取新的使用方式,即新的作战方法。埃尔富特特别注意空军的使用问题,认为“空袭之为用也,在于出敌之不意,其不意越深,则效力越大,战时奇袭最大之效,当在初次之空袭。”埃尔富特认为在开战时,如果在兵力上不占优势,那么“则宜设法使一种重要武器或他种利器优胜敌人, 自有史以来,已成金科玉律。”但是,他也看到新式武器只是相对的,因为一种新式武器,平时必为邻国模拟或仿造,不可能永远保守秘密。一旦敌国拥有了,这种武器也就不成其新了。

埃尔富特的《战争中之奇袭》一书,对奇袭进行了较深入和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如开战时战略上的奇袭和使用新式武器和新的作战方式进行奇袭等在当时都是比较新颖的学术观点。当然,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困境,又无法解决野心之大与实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往往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通过奇袭达成速战速决上。埃尔富特的《战争中之奇袭》一书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军方的这种愿望。因而,他在书中把奇袭的作用有时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埃尔富特的思想对纳粹德国军方影响很大。阅读《战争中之奇袭》一书,使我们明白:即使处于防御地位的国家,也万万不可忽视对奇袭这种作战手段的研究。

本书1938年在柏林首次出版。40年代曾被美国军事出版公司作为“军事经典丛书”的一种,翻译成英文出版。中文译本则是在1944年由吴国宾翻译,国民党陆军大学出版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8302.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