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入门》
作者简介
安德烈·博福尔(André Beaufre,1902—1975),法国著名军事理论家。1921年,进入法国圣西尔军校。后又就学于法国政治学院和高级军事学院。1935年在法国陆军参谋部任职。博福尔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法国在越南、阿尔及利亚进行的殖民战争。20世纪50年代末,他先后担任驻德法军副司令、驻欧盟军最高司令部副参谋长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常设小组法国代表。1961年,他退出现役,专心研究军事理论并著书立说。
成书背景
《战略入门》是博福尔于1963年出版的一本战略理论著作。
内容概要
全书共5章,分别是“战略概述”、“传统军事战略”、“核战略”、“间接战略”和“总结论”。此外还有引言和利德尔·哈特所作的序。第1章包括5节,分别是“战略的分析”、“战略的分类”、“战略的原则”、“战略的应用”和“结论”。第2章包括5节,分别是“军事战略的演进性”、“会战中的战略”、“陆上作战的战略”、“作战与战略态势”和“作战与战略对抗的关系”。第3章包括6节,分别是“核武器的重要性与独创性”、“核战略的形式”、“威慑战略”、“战争中的战略”、“核时代战略的演进”和“核战略的结论”。第4章包括4节,分别是“词的意义”、“间接战略的概念”、“反间接战略”和“间接战略的结论”。
《战略入门》中文版封面
军事思想
1.战略是使用力量解决争执的艺术和连续不断的有创造性的思想过程。博福尔在《战略入门》中给战略下了这样的一个定义:战略是力量的辩证法艺术,是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端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这一界定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战略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抽象的相互作用,是从两个对立意志之间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战略是一种艺术,能使技术的使用发挥最高的效率,从而驾驭任何意志冲突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措辞很普通但又具有高度抽象性的定义。博福尔在其著作中指出,战略的目的就是对于所能运用的资源作最好的利用,以达到政策所拟定的目标。战略目的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进攻性战略目的和防御性战略目的。博福尔进一步分析到,要想达到战略目的的要求,战略必须有一整套可用的手段,“包括从核轰炸到宣传鼓动或贸易协定这个范围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手段”。战略的艺术就是从所有可供使用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中,选择最合适的手段,并且配合使用,使它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压力,足以达到所要求的精神效果。博福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最重要的思想演练。”虽然很复杂,但应能指明实际的途径,以达到政策所要求的目标。他认为,战略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界定的准则,也就是说并无一种战略能够适应多种情况。因此,战略家必须要用他的思考来解决问题,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采用。战略家必须了解战略思想程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战略思想既是抽象的,又是物质的。它必须能够综合一切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资料。战略家要具有分析和综合的能力,首先是分析,这样才能认清面对的问题;接着是综合,这样才能做出他的“诊断”。
2.传统军事战略的回顾与反思。博福尔在《战略入门》中对传统军事战略进行了回顾与反思。他认为,传统军事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按总体战的要求制定的。它总是含有经济和财政成分,还时常含有政治成分,又具有思想性,如为了民主、自由而战。军队在国家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时常是变化的。博福尔认为,军队地位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指挥官的相对能力,更取决于军队获得军事胜利的能力。但在总体战争中,使用的方法可能是经济的、外交的、政治的或军事的。正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只有当军队起决定性作用时,军事战略才能扮演超越一切的角色。武装力量是否且有决定性作用取决于它当时的作战能力,而作战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双方的兵器、装备、战术和补给方法。但武装力量作战能力的变化,却极少有人给予重视,致使面对战争的发展,双方都感到意外,他们必须摸索新的方法以求战胜对方。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有时能够确保暂时的优势,这是因为他的思想方法超越了对手。不过,敌人通常随后学习他的做法,并作必要的调整。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双方又一次达到一个水平上。因此,传统军事战略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一种能力,即比敌人更迅速地把握战争艺术中的各种变化,并能够预知新因素将会产生的效果。战争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有的战争短促而干脆,有的是长期而且造成巨大消耗,还有的不能产生任何有价值的结果。每当阶段改变时,当时的人一定会感到手足无措,是因为那些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从表面上看来是一种完善的答案,但通常不过是一时有效。所以,要掌握军事战略,关键在于了解武装力量决定性的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3.核战略使整个武力使用的概念发生巨大变化。博福尔认为,核战略就是核武器在战略上的应用。核武器的强大威力使它自成一类,引发了战争史上的一次彻底的革命。核武器的出现使传统的军事力量威力与其规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复存在。他认为,核战略大体有四种形式:一是,预防性摧毁战略,就是对敌方武器进行预防性的摧毁;二是,拦截飞行中的敌方核武器;三是,实质性的防护,使核攻击的效力减小到相当程度;四是,报复威慑。
博福尔着重研究了威慑战略。威慑的基础在于物质因素:巨大的毁灭能力、高度的精确性和适当的突防能力。威慑的效果不由打击兵力原有的能力决定,而是由其求生存的能力决定。为此要缩短预警时间,导弹快速反应,保证发射平台的安全等。心理因素非常重要,也不容易捉摸,非理性行动也是增加压力的一个因素。威慑的本质因素就是不确定性,一种特殊战术的目的就是增强或维持不确定性。还有两种方法可以补充核威慑的效力。第一种是具体的办法,就是以综合的军事力量面向敌人,击败敌人在能够自由行动的领域内所采取的任何军事行动。第二种方法是心理性的,就是当局部冲突发生时创造和维持一种报复的威胁,也就是逐步升级的威胁。核战略必须在总体战略这一层次上实施,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现代总体战略。核战略必须适应由于科学与工业资源应用于国防而引起的许多巨大变化。作为核威慑的补充,其他各种形式的威慑也日益变得重要。威慑战略的发展使现代战争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以内,政治对战争的控制比过去任何时期都严密。
4.间接战略是战略音乐的小调式乐曲。博福尔指出,战略如同音乐一样,可以按两种不同的调式演奏。大调式就是直接战略,其中兵力是主要因素。小调式就是间接战略,其中兵力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心理与计划,其特点就是使用军事胜利以外的方式达到某一目的。博福尔强调,在间接战略中,第一件要紧的事是决定当前情况下行动自由的范围究竟有多大,然后确保这个范围可以维持而不缩小。
他特别指出,间接战略的真正特点是,行动自由仅在很小的程度上同有争议地区内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有关,它几乎完全是由这个地区以外的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对核威慑有效的估计,对国际反应、敌人精神力量和敌人对外来压力的反应等估计。博福尔把在争议地区以外采取的行动称为“外部动作”,而把在争议地区以内采取的行动称为“内部动作”。他认为,人们不理解斗争的焦点不是在战争发生的地区之内而是在其外,是人们遭受严重失败的根源。
“外部动作”的主要特点是确保自己有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同时用各种威慑手段,使敌人瘫痪。为了发挥这种威慑的效力,使用的手段可以从最文雅巧妙的到最粗暴残忍的;有时应根据国内法及国际法提出合法的要求;有时应强调道义和人道的原则,试图使敌人怀疑自己主张的正义性,从而感到理屈。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激起敌方一部分内部舆论反对其当局,同时能发动一部分国际舆论来支持己方。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道义上的联合。博福尔认为,这一类手段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军事威慑力应能形成充分的、全面的威胁,足以阻止敌人作大规模的反应。第二,一切行动的构想都必须与一条明确的政策路线相协凋,这条政策路线的表达应合乎逻辑。
在完成了外部动作的部署之后,就应拟制出在希望达到一定结果的地理区域内的动作方案。这就是“内部动作”。内部动作主要受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和时间这三个可变因素的影响。如果物质力量远比敌人优越,精神压力也就较小,而军事行动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物质力量相当薄弱,精神压力也就非常强大,而军事行动势必是长期的。博福尔把第一种方式称为“蚕食法”,而把第二种方式称为“腐蚀法”。
“蚕食法”的目的是要在外部因素所提供的行动自由限度内,利用物质力量的强大优势,迅速达到某种中间目标。然后暂停一下,再采取下一个军事行动。这样的行动方式是由一连串夺取相对有限目标的作战所构成,而中间夹着外交谈判。“蚕食法”主要以军事战略为基础,但军事战略也要受到某种限制。行动自由肯定是很小的,即使“外部动作”已有良好的构思,也还会有遭致失败或逐步升级的风险,除非局部行动能够获到奇袭的效果,并迅速造成一种既成事实,足以当作而后谈判的基础。“腐蚀法”是为达到目标,不过多依靠军事上的胜利,主要靠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长期斗争,把敌人弄得越来越不堪重负。其主要的特征就是持久斗争。要运用“腐蚀法”,则需通过行动时间的持久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以补偿军事力量方面的劣势。这样作战应同时在两个领域进行:物质领域,即使用军事力量的领域;精神领域,即采取心理行动的领域。
影响评述
《战略入门》是西方著名的战略理论著作,该书仅有8万字,虽然篇幅较小,但是内容丰富,有很高的价值,在西方理论界影响甚广。利德尔·哈特在序言中称本书是“迄今所出版的一本内容最丰富、写得最严谨的战略专著,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过去的任何著作。这本书可能成为这门学问方面最优秀的一本教科书。”博福尔对战略基本理论的认识别有新意。如,作者认为战略“是两个对立意志使用力量解决其争执时所用的辩证法艺术”,大大地扩大了战略所适用的范围,可以说这反映了战略在当今世界中的实际情况。该书对我们学习和理解战略的本质、特点等问题很有帮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79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