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
作者简介
吴起(?—公元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一说山东定陶县西)人,曾仕于鲁,为鲁将而大破齐军。后因为鲁国国君所疑,离开鲁国投奔魏国。魏文侯起用吴起为将。吴起率军与各诸侯国作战数十次,开疆拓地,成绩卓著。魏文侯死后,因大夫王错在魏武侯前进谗言,吴起离魏奔楚。楚悼王对他极为倚重,任为相国。他在楚国厉行改革,主持变法,只过了一年,贫弱的楚国开始强盛,兵威四方。但楚悼王刚死去,宗室大臣便乘机作乱,杀死了吴起。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
吴起画像
成书背景
《吴子》约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前。《吴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版本,如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均源于宋本《武经七书》。
内容概要
《汉书·艺文志》著录为48篇。现存《吴子》约5000字,共6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图国》主要围绕“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略主张,论述经国治军“必须先教百姓、亲万民”,修德行仁,明耻教战,任贤使能,“简募良材,以备不虞”,并对战争的起因和种类进行了初步探讨;《料敌》主要从战略的高度分析敌方的优劣短长,论述了侦察敌情的要领及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敌手的作战方法;《治兵》主要论述训练、行军、宿营及保养军马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以治为胜”、“教戒为先”、“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等著名观点;《论将》主要论述将帅在治国统军中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观察分析敌情优劣的要领;《应变》主要讲随机应变的战术思想,论述了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拒险坚守等情况下的应急方法和谷战、水战、车战、攻城战等作战要领;《励士》主要论述奖有功、激无功,鼓舞部队士气。
军事思想
1.“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战争论。吴起认为,“文德”、“武备”是治国两要。他在《图国》篇中指出,要使国家强盛,就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所说的“文德”,即“道、义、礼、仁”,提出对内修明政治,“圣人绥之(安定国家)以道,理之以义,动之(动用民众)以礼,抚之以仁”,国家的稳固“在德不在险”;主要任务是“教百姓而亲万民”。他所说的“武备”,即使国家安定强盛的军事,提出对外加强战备,“有戒即可远祸”,“安国之道,先戒为宝”;主要任务是“强兵”。如果国家的文德好,用仁、义教育百姓,用仁、德熏陶民众,用贤、能的人治国,那么百姓就能安居乐业,民众就会敬重官吏和拥护国君,就能战胜强敌。所谓武备好,就是“简募良材,以备不虞”,意思是说选募有才能的将领,建设强大的军队,以防突然事变。吴起把政治和军事视为巩固国家、安定民心的两大根本条件。
吴起在《吴子》中分析了战争的五种起因:一是为了争名位,二是为了争利益,三是互相间冤仇的长期积累,四是内部发生变乱,五是灾荒、饥饿的逼迫。它们的性质各有不同:禁暴除虐、挽救危亡的称“义兵”;恃强凌弱、侵犯别人利益的称“强兵”;因激愤泄怨而动用干戈的称“刚兵”;背礼忘义、贪图私利的称“暴兵”;因受灾荒而饥寒起事的称“逆兵”。《吴子》提出对不同起因和性质的战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切不可穷兵黩武。吴起对战争不同起因的分析,是古代兵学的一大进步,而他对国君不要穷兵黩武的告诫,则是他洞察战争之弊端的精辟见解。
2.“教戒为先,以治为胜”的治军论。《吴子》关于治军的论述集中在《论将》和《治兵》篇中。吴起认为,要选拔文武相济、刚柔兼备的人担任统兵的将领。为此《吴子》提出,将帅必须具备“五慎”:理(治理众多军队如同治理少数军队一样有条理)、备(有高度的战备观念)、果(临敌对阵不考虑个人的生死)、戒(打了胜仗还如同初战那样慎重)、约(法令简明而不烦琐);必须懂得用兵“四机”:气机(掌握官兵士气)、地机(善于利用地形)、事机(灵活运用谋略)、力机(能够增强部队战斗力)。有了良将,还必须要有精兵,强调选拔具有胆勇气力、乐于进战效力、能够逾高超远、轻足善走以及愿意立功雪耻之人。在军队教育训练上,《吴子》提出,首先要进行思想教育,即“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焉”,认为官兵有荣辱羞耻之心,则大足以战,小足以守;其次要进行军事训练,认为“人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要注重加强兵器使用、地形利用和战阵的训练。在教练方法上,提出群众性练兵法,使“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量材编组,使“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强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厮养,智者为谋主”。此外,《吴子》还指出,要使军队驻营时遵守纪律,行军时威武雄壮,进攻时敌不能挡,退却时敌不能追,协同动作,团结有力,“天下莫当”,一方面要明法令,严格约束将士,另一方面要信奖赏,对有功将士要予以奖赏,对阵亡将士家人要予以优待。
3.料敌用兵的战争指导论。《吴子》关于料敌用兵的论述,并不停留在一般的理论上,而是在《料敌》篇中针对齐、秦、楚、燕、韩、赵等六国的不同国情,提出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如,对刚愎而富饶、君臣骄奢、政令松弛、军心不一的齐国,可分兵三路,“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对国势强盛、地据险要、政令严厉、赏罚有信、人皆好斗的秦国,要先以利引诱,待其士卒失去控制时,乘机袭击之;对于国势衰弱、国土广阔、政令紊乱、人民疲困的楚国,采取先袭扰其驻地,挫伤其士气,再以轻骑突击,速进速退,不断消耗和疲劳它,便可以取胜。
4.“审敌虚实”“因形用权”的战法论。《吴子》提出,要战胜敌人首先要弄清敌人虚实,攻敌于虚弱、不利之时,并列举了“可击”与“不可击”的时机,当敌人处于严寒酷暑行军而极度困难、粮食告罄、百姓怨怒、兵力不足、水土不服、瘟疫流行、救兵不至等危境时,或者当敌人处于远来新至、行列未定、既食未备、来往奔走、未得地利、涉水半渡、旌旗乱动等困境时,不失战机,“急击勿疑”;对于地广民富、上爱其下、惠施流布,能任贤使、兵多器精能等情况的国家,则不可与之交战,“避之无疑”。此外,吴起还在《吴子》中强调,根据敌情、天时、地形,采取随机应变的策略、战法。如,若敌将“愚而信人,可诈而诱;贪而忽名,可货而赂;轻变无谋,可劳而用;上富而骄,下贫而怨,可离而间;进退多疑,其众无依,可震而走”。若与敌突然遭遇,要明示信号,严肃军纪;敌众我寡,在平坦的地形上要避免和它作战,而在险要的地形上截击它;敌强我弱,敌占有利地形,就不能单靠车骑力量,而要用高明的计谋取胜。对不同地形作战,《吴子》提出了谷战、水战等各种具体战法。
影响评述
《吴子》问世以后,在国内与《孙子兵法》一起被后人称为“孙吴”。《韩非子》说:战国时,“境内皆者兵,藏孙吴之兵书者家有之”。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孙武、吴起合为一体,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他在该列传中写道:“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吴子》是最早传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兵书之一,对日本和西方军事理论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子》外传最早的国家是日本,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日本的吉备真备把《吴子》带到日本。1600年,日本元佶的《校定训点吴子》问世。1644年,日本山鹿高佑的《吴子句读》出版。1659年,日本林道春的《吴子训读》出版后,又先后出版了60多种《吴子》。1772年,法国神甫让·玛丽·阿米奥(Jean Joseph Marie Amiot)将《吴子》同《孙子兵法》等一起译成法语,被集纳于法文本《中国军事艺术》(Art militaire des Chinos)一书中。1908年,英国的卡尔斯罗普把《吴子》译成英文本。1963年,美国的格里菲思也将《吴子》译成英文。1993年,美国学者拉夫尔·索耶把连同《吴子》在内的《武经七书》全部翻译成英文,首开全面译介中国古典兵学巨作。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799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