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著作解读

《孙子兵法》作者简介、成书背景与内容概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阅读:178 评论:0

《孙子兵法》

作者简介

孙武,即孙子,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博兴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其祖先居于陈国(今河南淮阳一带),后因战乱逃至齐国,称田氏。孙武祖父田书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受赐姓孙。孙武在青年时期就注重军事。后因齐国内乱,他流寓吴国,研习兵法,经吴重臣伍员推荐,受任为将。他充分运用自己深邃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与伍员等大臣一起,辅助吴王阖闾发展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并制订了伺机而动、轮番袭楚的方略。结果吴国五战五胜,于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一举攻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并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孙武画像

孙武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奠基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成书背景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子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目前认为《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内容概要

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清代竹简“乾隆御书”《孙子兵法》

军事思想

1.“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指出:战争(孙武用“兵”字表述)是“国之大事”,关系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须谨慎对待,“故明君慎之,良将察之”,以求“全胜”。因此,孙武要求要在战争前对决定战争的胜负的“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作全面分析,了解敌我力量的优劣,制定战争指导方略。为了做到“知己知彼”,除了通过各种征候“相敌”(即分析观察敌军各种现象和动向)外,还要派遣间谍,获得可靠情报。在“先胜而后求战”的思想指导下,要求战争指导者在战前要千方百计地消除自己的弱点,使敌人无懈可击,并要树立随时准备作战的思想,做好一切准备。

2.“致人而不致于人”。孙武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求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这是两千多年前孙武所说的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军事名言。这一名言历来受到兵家的重视,唐代军事家李靖在《李卫公问对》中曾说,《孙子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人”。孙武指出,战争指导者正确进行指挥,恰当使用兵力,可以造成一种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态势。要使军队具有高速的机动速度,把积蓄的战斗力在极短的时间和距离内,以突发的冲击形式爆发出来,使敌措手不及,即孙武说的使军队处于“势险”、“节短”的状态。孙武还指出,要采取“动敌”的手段,调动敌人,使敌军陷于被动;采取“示形”的手段,造假相迷惑敌人,以隐蔽自己的意图。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孙武“示形”之说,“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为‘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众击寡”是孙武另一项关于集中兵力,造成相对优势,以取得主动权的“致人而不致于人”之策。

3.“兵无常势”。灵活多变的战法是取胜的重要手段。有了充分准备和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后,并不等于已取得胜利,如果战法呆板仍不可取胜。孙武提出,使用兵力方面,“识众寡之用”,根据敌我兵力数,采取不同战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对不同情况的敌人,采用不同手段,“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远途奔袭时,“并敌一向”,撇开次要,攻击主要;在兵力部署上,要灵活机动,相互策应;在战法变换上,要“奇正”多变。此外,《孙子兵法》还有针对不同天候、地形,提出了变换战法的一系列措施。

4.良将精兵。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把良将和训练有素、令行禁止、战斗力强的精兵,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他对将帅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要求:“智”,多谋善断;“信”,赏罚有信;“仁”,爱护士卒;“勇”,勇敢坚定;“严”,明法审令。孙武把“智”放在首要地位,表明他对将帅指挥才能的重视。孙武认为,两军相争,较量智谋为先,角逐实力为次,作为一个贤良的将帅,必须对关系战争全局的大事有深刻的了解,能明察事理,多谋善断;对于整个作战过程要善于分析判断,考虑利害得失,定下正确的决心;对于敌我双方的情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既不可明于知己而暗于知彼,也不可明于知彼而暗于知己;要想尽一切办法,消除自己的弱点,不为敌所乘;必须尽一切可能,抓住敌人的弱点,寻机歼灭敌人;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能做出灵活处置;对于不同情况的敌人,要能“因敌变化”“料敌致胜”。孙武还极为重视治军练兵。他认为将帅要爱护士卒,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使士卒亲附,为使用他们创造条件。但是,如果士卒亲附而不能用,厚待而不能使,那就如同溺爱的骄子一样,不能用以作战,因此孙武要求对士卒必须“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进行严格的训练,对他们明法申令,治乱去骄,使之畏服,听从指挥。

影响评述

《孙子兵法》得到了社会普遍的重视和赞誉,各种文字版本约有420多种(含一些文献中征引的佚文本),可以说是誉满全球,被人们推崇为兵学鼻祖。它几乎涉及了军事学的各个门类,并在军事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理论意义不仅跨越了奴隶制时代,而且也跨越了封建时代,对今天也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孙武塑像

《孙子兵法》没有囿于具体战争的叙述和评论,而是通过对许多战争经验的综合分析,在与决定战争胜负有关的政治、地利、选将、训练等方面中梳理出规律性的原则、方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既是以往战争经验的科学总结,也能为后发生的战争提供指导,使战争指导者能以它为参照,对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战争做预见性分析研究,制定战略,夺取胜利。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多处引用《孙子兵法》的作战指导原则,并称:“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曾为英文版《孙子兵法》作序,他认为西方军事理论家中能与孙子相比的只有克劳塞维茨,但后者所写的《战争论》不但晚了两千多年,而且部分内容已过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核武器的出现,西方世界出现了一股新的研究和运用《孙子兵法》的热潮,纷纷运用孙子的思想制定核时代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以研究、指导局部战争的理论与实践。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援引孙子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批评美国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799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