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著作解读

《六韬》作者简介、成书背景与内容概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阅读:769 评论:0

《六韬》

作者简介

吕尚,周初东海上(今山东郯城北)人,西周著名军事谋略家,姓姜,其祖封于吕,故又以吕为氏;字尚,亦字子牙;因功封于齐,史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或曰太公望。

吕尚画像

成书背景

《六韬》是宋代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它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形式写成,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军事思想内容。《六韬》相传为周朝初年太公望吕尚所著。但经历代学者考证,无论就书中内容及文字结构而言,都不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为后人伪托。后经历代学者考查并推断其成书年代,大多认为它不会早于战国晚期。

内容概要

《六韬》现存共6卷60篇,主要讨论了治国用人的政治战略;《武韬》着重论述了如何用兵的军事战略;《龙韬》阐述了军队的组织、奖惩、将帅的选拔和修养、军事秘密通讯、奇兵的运用、侦伺敌军的方法以及兵农合一的思想;《虎韬》主要讨论了各种特殊天候、地形及其他不利条件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御战术,并记述了古代武器装备的种类、形制、配置、作用和一般布阵原则;《豹韬》主要讲述森林、山地、河流、险隘地区作战和防敌突袭、夜袭以及遭遇战的战术。《犬韬》主要论述了军队的指挥调动,击敌时机,练兵方法,步、车、骑兵的组织、协同和各自的战法。

《六韬》

军事思想

1.提出富国爱民的战略思想。《六韬》并非单纯论兵讲武,而是尚“文韬”,重“文伐”,强调文武兼备,先文后武。要在战争中取胜需要有强大的国力,而要使国力强大就必须富国爱民,做好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六韬》提出要奖励生产,储备粮食,准备攻守器具。特别强调中央政权要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手,大力发展“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等生产事业,“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这样,战争到来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书中指出,要争取人心的归向,以取得举国上下以至友军的支持。这是其政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文韬》中的《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等章节是阐述收揽人心的道理,劝说统治者推行“仁政”。它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为推行“仁政”提出使“民不失务”、“农不失时”,还要“薄赋敛”、“俭宫室台榭”、“吏清不苛扰”等。

2.提出军队指挥机构、训练和选将等方面的建军思想。《龙韬·王翼》列举“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内分不同的参谋业务,组成一个比较周密完备的指挥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包括作战筹划、气象观察、地理测量、粮糗供应、金鼓旗号、敌情侦察等机构和人员。有了这些参谋业务,就能“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万事毕矣”。这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司令部组织,也是世界最早的类似参谋部性质的组织。这是《六韬》的首创内容,是研究先秦军制的宝贵资料。

《六韬》提出了严密的训练编组和良好的训练方法。无论是步兵、骑兵还是车兵,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择才能充当。如挑选骑兵,要选年龄在40岁以下,身长七尺五寸以上,身体健壮,反应迅速敏捷,超出一般人之上的;能骑马疾行;张弓射箭,前后左右、四面周旋、进退自如的;能跨越壕沟,攀登兵陵,不怕险阻、超越湖泽的;能长途追逐顽敌,冲锋陷阵的勇士。挑选士兵之后,还要进行编组训练。《六韬》提出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本人的特点,分别编成冒刃之士、陷阵之士、勇锐之士等11种小分队,开展训练。

《六韬》还提出了选将的条件。主张任用勇、智、仁、信、忠兼备的将领,认为将领“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提出了考核将领的“八征”,即:“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详。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现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志。”两千多年以来,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被后人所沿用。在将领的表率作用上,提出“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做到“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3.提出“全胜”和制敌的战略战术思想。《六韬》的“全胜”思想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文伐”,就是不通过战争而是通过外交途径使别国顺从和归服,或者使用间谍等手法,离间敌国的君臣,培养反对敌国君主的大臣,从而使敌国政治混乱,达到不战而亡敌的目的。其二是“全胜不斗”,就是用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以大军压境的态势,威慑敌国的君臣和军民,瓦解敌国的斗志和士气,迫使敌国俯首臣服。其三是“大兵无创”,是运用因敌而变、临机而制胜的各种谋略,使敌军每战必败,而使己方不遭到重大伤亡,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六韬》提出要正确地估量战略形势,要求“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充分掌握战争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天候、地理等情况。观察了解敌情,把敌方的兵力兵器,特别是表露于外的敌国军民的人心向背搞清楚,做到对敌人的“变动”、“虚实”、“来去”了如指掌。巧妙地捕捉战机,提出“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失利后时,反受其殃”,并指出“犹豫”是丧失战机的致命弱点,“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同时,对自己的计划、行动等严加保密,“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指出使战争取胜的妙道,在于隐蔽自己的行动,并在《龙韬》中记载了各种保密符牌和军情文书。在指挥作战时要善于灵活用兵,战法多变,“因敌而胜”。也就是要求作战指导者要因敌情、友情、我情、地形、作战样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六韬》对战车兵和车战,骑兵和骑战,步兵和步战,都提出了相应的战法。

影响评述

《六韬》所论述的范围,包括政治经济与军事斗争的关系、全胜战略、军事战略、治军理论、作战指导思想、国防建设原则、军事后勤方针等各个方面,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构筑成了一个较完备的兵学理论体系,堪称先秦兵学理论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所阐述的许多问题,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启迪意义。《六韬》所揭示的“六套密计”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所推崇,被视为军事战略理论的奇葩和军事谋略的经典。

在中国,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刊印的版本有二十多种,注释本多达百种。历代政治统治者和军事名将都非常推崇拜它,把其作为一部经典兵书,视为“兵家始祖”。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谋,皆宗太公为本谋。”《后汉书·何进传》说:“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三国时,刘备在给刘禅的遗诏中就叮嘱他要常读《六韬》,并说诸葛亮也很崇尚《六韬》。唐代军事家李靖说,张良的学问,即“《六韬》、《三略》是也”。《六韬》也曾被译成西夏文,在少数民族中流传。从1600年到1976年,日本约有《六韬》的译、注、解、评、点等近40种。《六韬》还传入越南和朝鲜等国。1772年,法国神甫阿米奥将《六韬》译成法文,同《孙子兵法》、《吴子》等,一起纳入法文本《中国军事艺术》中。1993年美国学者拉夫尔·索耶将包含《六韬》在内的《武经七书》译成英文,并将《六韬》列为全书之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798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