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作者简介
顾祖禹(1631—1692),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今属江苏),自署常熟人。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故学者文人送其“宛溪先生”的雅号。顾祖禹继承家学,熟谙经史,是一位饱学之士。明朝灭亡后,他隐居而不为官,抱着反清复明的思想,博览群书,全身心地投入了历史、军事地理学研究,自顺治十六年(1659年)开始编纂该书,前后约历时二十年成稿。
成书背景
《读史方舆纪要》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辑著的一部历史地理、军事地理名著。所谓方舆,就是指地理形势。顾祖禹撰写《读史方舆纪要》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垂之后世,俾览者有所考镜”。他写道,“是书以古今之方舆,衷之于史,即以古今之史,质之于方舆。史其方舆之向导乎?方舆其史之图籍乎?苟无当于史,史之所载不尽合于方舆者,不敢滥登也。故曰《读史方舆纪要》。”意思是:这部著作是以古今地理记述历史,而又以古今历史说明地理。历史是理解地理的向导,地理是解释历史的图籍。假如与历史不相符合,或史书虽载,但与地理不尽相符,却不敢随意写进书里。本书将历史和地理紧密结合,所以叫《读史方舆纪要》。
内容概要
该书的主体由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府、州、县的形势与沿革、区划,以及各处历代发生的重要战争组成。其次为舆图要览部分,可谓明代最完备的兵要图籍,由概况说明、图、表组成。这使读者能够了解一方的形势、山川、物产、设防、兵员,以及山川险要的沿革等。全书共130卷,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份,共280多万字,取材大抵以正史、地志等书为主,亦旁及野史诸书“凡百十种”,紧密联系历代军事历史情况,提出了不少军事地理方面的理论见解。
《读史方舆纪要》影印件
军事思想
1.强调地理因素的重要作用。顾祖禹指出“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向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认为地利是行军之本,只有懂得地利才能“动无不胜”。他还进一步阐明了从皇帝、朝臣到监官、县令,甚至老百姓都应懂得地理知识。指出,皇帝对内要统管各个小诸侯国,对外面临处理与四方民族的关系,只有了解各地的地理情况,才能选拔有能力的人,并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地方。宰相辅助皇帝治理国家,只有了解边防的地理情况,才能懂得军队在哪里驻守,应采取哪些防御措施。各司府官员为皇帝管理财物,只有了解地理,才能知道哪里征收多少赋税,哪里可屯蓄军资。监官、县令受皇帝委托,治理地方,只有了解地理,才能知道管辖地区的城池交通、山川湖泽及其给农业带来的利害。百姓为国家服役,常年在外奔走,也应知道水陆交通的情况。尤其强调战时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并以历史上的正反事例来论证:“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堰,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
2.提出要知地利于平日,战时用向导作补充。顾祖禹指出:“左陷大泽而不知,前人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向导,向导其可恃乎哉?何也?向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向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因为行军的方向、攻击的目标、奇正的运用,都要根据地形条件进行权衡,这些只有大将才能掌握,不可能去问向导。大的方面事先要胸有成竹,“而后博求之于向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
3.提出“形胜未可全恃”的人地关系辩证思想。《读史方舆纪要》虽以研究天险地利为主,但顾祖禹在《总序》中却不厌其详地说明“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的道理,反复论证无论何等天险地利,都只是成败得失的从属条件,而决定的因素还在于社会和人事,“形胜未可全恃”、“设险以得人为本”。顾祖禹指出“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却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认为设险得地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指挥员和过硬的部队去防守,“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小土山),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顾祖禹在论说历代建都时,也批判了那种地势险固决定一切的观点。他认为,都城的选择与当时的形势有关,此时适合建都,彼时不定适合建都;是否适合建都,不仅看地理形势是否险固,攻守是否有利,而且还要看生产是否发达,交通是否方便;建都何处,取决于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能单纯考虑山川地势。
4.强调利用地理条件要知变。顾祖禹指出,“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乎!”地形虽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是利用地形的方法却要随时不断地变化。“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
影响评述
《读史方舆纪要》既是一部军事地理名著,又是一部历史地理名著。它在军事学术史和地理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兵家和历史学家的重视,被誉为“千古绝作”,“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近代更有人称它是“规模最大亦最有系统国防地理之名著”。
该书着眼于军事,着重阐述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价值,魏禧写道,“其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胜不录焉。”“以一代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治乱兴亡,于此判焉。”该书参阅广博,考证详实。熊开元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说:“宛溪坐筹一室,出入二十一史,纵横千八百国,凡形势之险厄,道里之近遥,山水之源委,称名之舛错,正其讹,核其实,芟其蔓,振其纲。”顾祖禹还针对明代在设防中分兵把口的情况,提出重点设防和控制机动兵力的问题,强调不能单凭地利决定胜败,在进行军事建设的时,要首先考虑以适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uzuo/202212797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12主编
2022-12-23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1主编
2022-12-25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0主编
2022-12-24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