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思想

政治思想及其基本特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4日 阅读:303 评论:0

政治思想及其基本特点

一、 什么是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政治思想或政治学说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政治思想(political thought),有时也被称为政治学说、政治理论(它们都对应于英文political theory),有时也混同于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政治思潮(political trend of thought或political ideology)等​‍‌‍​‍‌‍‌‍​‍​‍‌‍​‍‌‍​‍​‍‌‍​‍‌​‍​‍​‍‌‍​‍​‍​‍‌‍‌‍‌‍‌‍​‍‌‍​‍​​‍​‍​‍​‍​‍​‍​‍‌‍​‍‌‍​‍‌‍‌‍‌‍​。无论称呼如何,内容大体相似​‍‌‍​‍‌‍‌‍​‍​‍‌‍​‍‌‍​‍​‍‌‍​‍‌​‍​‍​‍‌‍​‍​‍​‍‌‍‌‍‌‍‌‍​‍‌‍​‍​​‍​‍​‍​‍​‍​‍​‍‌‍​‍‌‍​‍‌‍‌‍‌‍​。我们这里按照我国学界的惯例称作政治思想。

按照一般的说法,人类的社会活动可以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现在还发展出社会、环境等领域),各个领域反映社会的不同侧面,包含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的内容,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中,只有掌握统治权,才能按照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要求整合社会,协调矛盾,稳定秩序,促进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目的。因此,如何夺取统治权、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权,如何维持统治权、对现有统治权的态度等,就成为政治领域的核心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思想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各阶级、阶层或集团实现上述目的而“出谋献策”。这种“谋”或“策”,可因民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可因阶级、集团的不同而相异,甚至由于每个思想家的背景和经历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它可能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如理性的与经验的、哲学的与科学的、抽象的与实践的,等等。我们审视古今中外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各种政治思想,不论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何不同,关注重点、具体内容有何差异,也不论各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当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如何,其性质无不是反映当时社会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政治理想、政治要求,设计出一套政治方案,为实现其政治统治出谋献策。总之,政治思想是为夺取、维护和发展对社会的政治统治服务的。

因此,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的需要,反映一定社会阶级、阶层或集团利益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政治要求,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治统治的方案,为实现其根本利益出谋献策。政治思想的核心始终是国家政权问题,所以,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管理(治理)国家就是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它集中表现为各种政治观点、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

二、 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

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阶级性与社会性

政治思想作为政治范畴的一项基本内容,它必然具有阶级性。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首先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各阶级都有各自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要求,都要为实现各自的阶级利益和目的而奋斗。因此,不同的阶级、阶层也就有各自不同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张和政治学说。每个阶级、阶层都有其独立的政治思想,可以说一个社会有多少阶级、阶层,就有多少种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的阶级性其次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每个社会的统治思想。虽然各阶级由于其政治利益和要求不同各有其政治思想,但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总是力图把本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说成是代表整个社会的。由于其占有统治地位,并掌有政权,便能够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影响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点,这也就是所谓的政治社会化。作为统治阶级来说,这也是其文化统治的一部分。

当我们重视政治思想的阶级性时也还应该承认其具有社会性,可以说,政治思想的阶级性是蕴含在社会性之中的。例如,在我国古代,人们都认为国家、君主是“天”所设立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尚书·泰誓》)。这种政治观久而久之积淀为一种民族意识。但各阶级对此的理解并不相同:统治者认为是“天”命我来进行统治的,老百姓必须顺从;而老百姓则认为“天帝”之所以建立君王,目的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因此,大家公认一个“天”(这是政权的来源),要求却不一致。老百姓不顺从时,统治者以“天罚”的名义惩罚;老百姓被逼造反时,也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西方的平等观也是如此:近代,资产阶级追求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形式的平等;而无产阶级所要求的平等则是“消灭阶级”。平等是共同的追求,但对平等的理解是不同的。

2. 时代性与继承性

政治思想要看到它的时代性,又要承认它的继承性。看不到政治思想的时代性,就不能认识它的性质;不了解政治思想的继承性,便不能认识它的思想传统。比如,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我们必须认识它的时代性,就是它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它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具有封建性;但是,我们也要承认它是经过世代的继承而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正确认识政治思想的时代性和继承性,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只强调政治思想的时代性,而否定其继承性;也不至于在提倡继承思想文化传统时忽视时代特点。我们必须立足于现时代,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出发,有选择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能适合时代需要,也就丧失其生命力。同样,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以反映这个时代要求。政治思想必须对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概括、总结和回答,这是政治思想的生命力所在。可以说任何一种政治思想都是“应时而生,适时而变”的。例如,虽然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中一直就存在,但是,自然权利理论却只能在近代产生,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感到专制王权的束缚,急于伸张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古老的自然法学说就增加了自然权利的内容。

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然而,人类社会又不是“断裂”的,而是一种“延续”的发展过程。后一个时代都是由前一个时代发展、演变而来。因此,人类历史就是一个延绵不断的继承史,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延绵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史。人类历史具有时代性,又有继承性。同样,政治思想也是既有时代性,又有继承性​‍‌‍​‍‌‍‌‍​‍​‍‌‍​‍‌‍​‍​‍‌‍​‍‌​‍​‍​‍‌‍​‍​‍​‍‌‍‌‍‌‍‌‍​‍‌‍​‍​​‍​‍​‍​‍​‍​‍​‍‌‍​‍‌‍​‍‌‍‌‍‌‍​。这就是说,每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有其时代特点,但是后代的政治思想又总是从前代继承而来。

3. 民族性与交汇性

世界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各个民族的人民在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出了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每个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又使各个民族所创造的思想文化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思想自然也具有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政治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并构成政治文化定势。这种定势往往被该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确认下来,并深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灵和行为习惯之中,取得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其中优秀部分构成一个民族的政治文明,并积淀为该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虽然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不同,政治思想各具特色,但总的来说,人类社会各民族之间又不是相互隔绝、不相往来的。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缩短了各民族间地理上的距离,这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条件。我们反观人类社会历史,可以发现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是历史的定式,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人力所不能阻挡的。因此,政治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交汇性。

但是,在文化交汇过程中,民族性还是起着决定作用。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存在,主要就是由于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特点,这个民族也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只有坚持民族特点,才能立足于世界。其次,当一个民族借鉴、吸取其他民族思想文化时,其基本立场是从本民族的需要出发,要与本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任何原封不动、照抄照搬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最后都是要失败的。此外,任何外力强加的办法同样是要碰壁的。文化的交流必须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国需要出发,对外民族思想消化借鉴,为我所用。而且这是交互的,不是单方面的,更不是强加的。随着人类社会各民族交往的发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会日益频繁,交融汇合之点会更为广泛,会有更多的共识,这是不能否定的。但是以此为由否定思想文化的民族性,也是不正确的。

三、 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

既然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各民族的政治文化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进行宏观的政治文化研究时,就必然要重视对各民族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

比较是一种方法,比较是一种鉴别。“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通过对事物进行比较,才能区别其不同之处,才能看到其各自的特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区分事物。因此比较法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采用的。当然,作为一种科学的区别事物的方法,比较法是有许多原则的。这里我们不多作研究。但有一点要说清楚,那就是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这是进行比较的首要原则。

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比较。

所谓纵向的比较,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本身的比较。既然政治文化是与政治社会同其久远的,那么,它就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有它的产生、发展、嬗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每个历史时期,也必然地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存在着不同的政治思想派别。这样,为了更好地认识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我们经常使用比较的方法。这就是民族的政治文化史、政治思想史、政治学说史,等等,如中国政治文化史、政治思想史、政治学说史。这种研究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同时代的。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先秦的和两汉魏晋的比较,也可以进行魏晋的和宋明的比较。也可以是学派之间的比较。比如,儒家和墨家的比较,玄学和理学的比较,还可以是孟子和荀子的比较,等等。这是就中国而言。对西方也是同样的。比如,希腊和罗马的比较,希腊罗马同中世纪的比较,基督教文化和近代文化的比较,也可以进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卢梭和霍布斯的比较,等等。

所谓横向的比较,是指各民族政治文化之间的比较,比如,中西政治文化的比较。如前所述,各民族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其本民族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制约,这才产生了多种不同形式的政治文化体系,各种政治文化体系甚至还有其支脉(亚文化的一种)​‍‌‍​‍‌‍‌‍​‍​‍‌‍​‍‌‍​‍​‍‌‍​‍‌​‍​‍​‍‌‍​‍​‍​‍‌‍‌‍‌‍‌‍​‍‌‍​‍​​‍​‍​‍​‍​‍​‍​‍‌‍​‍‌‍​‍‌‍‌‍‌‍​。各民族政治文化体系都有其存在的根据和理由,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利弊得失。因此,我们在对不同体系政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时,就绝不能褒此贬彼,或区分孰优孰劣。科学的态度是我们要认真地分析各自的利弊得失,并从中得出应有的结论。例如,政治文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个人和整体(国家、集体)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中国同西方在观念上就存在区别。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偏重整体,而西方则是偏重个人的。我们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整体观念,有着极大的凝聚力,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是我国得以延续几千年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在我国这种特有的整体观念中,个体存在过多的依赖性,缺乏独立性格,从而使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西方则恰恰相反,个人的独立地位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充分的活力和生机。然而,过度分散也造成人际关系上的冷漠和社会的某些混乱。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谈到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比较不应区分孰优孰劣时,是就政治文化体系的总体而言。至于不同时代的民族政治文化的比较,则明显地可以看出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如按社会历史发展形态看,资本主义的近代政治文化当然优于封建文化。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也必然优于资本主义文化。如按经济生产方式看,基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当然优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当两种文化体系发生撞击和磨合交流时,先进的文化总是要影响落后的文化而被其吸收。后发型社会只有在吸收先发型社会文化时,民族才能发展,社会才会进步。不过,这种吸收和接受绝不是“全盘”的、无选择的。只有当外来的先进文化与本民族的特点相结合时,新的文化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因此,我们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时,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比较中有选择地吸取外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继承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sixiang/202211151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