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思想

什么是见微知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1月14日 阅读:223 评论:0

见微知著

《文子·九守》中讲道:“夫道,大以小而成,多以少为主,故圣人以道邪天下,柔弱微妙者见小也,俭啬损缺者见少也,见小故能成其大,见少故能成其美。”国家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既需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善于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更要注重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善于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从逻辑关系上讲,只有首先做到小中见大,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判断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真正做到抓大放小,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任何事物的发展趋势总是生于微毫之处,国家治理也不例外。《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有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解决困难的事要从还容易解决时去谋划,做大事要从细小处做起。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圣人始终不直接做大事,而是从细易处着手,所以才能成就大业。这种智慧体现在国家治理层面就是要注重从细易处着手,从小事做起。

国家治理应从细易处着手,做到“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史记·宗微子世家》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殷纣王刚刚即位,生活便开始奢侈起来,使用起了象牙筷子。对此,纣王的叔父箕子叹息道:“他使用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陶制的食器盛东西,并且要做犀玉之杯了。有了犀玉杯、象牙筷,必不会再吃野菜制成的食物、穿质料粗劣的衣服、住茅草铺顶的房屋,而会要求披‘锦衣九重’、居‘高台广室’。长此以往,普天之下的东西都无法满足得了他了!远方的珍怪之物、舆马宫室等等都逐渐齐备,这些都自此而始,我担心他由此走向灭亡!”事实正如箕子所预料的,没过多久,纣王便开始建造鹿台,酒池肉林,穷奢极欲,最终导致民怨沸腾,落得亡命亡国的下场。《韩非子·说林上》对此事评价道:“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意思是说,圣人见到微小的现象就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见到事情的开端就知道最终结果,而箕子就是从一个小小的象牙筷,预见到了明日之大祸。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就会牵连大节受损。因此,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官员,必须要做到慎独、慎初、慎微,只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才能“唯贤唯德”,从而“能服于人”。

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曾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等多个国家要职,他为人清廉刚直,从不收受礼物,并极力反对以馈赠之名行贿赂之实。在江苏巡抚任上,张伯行为拒绝送礼者,特地撰写了一篇名为《禁止馈送檄》的告示,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见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讨没趣,便悄然离开。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视作为政清廉的“金绳铁矩”。这篇《禁止馈送檄》,全文仅56字,共用了8个“一”字,充分表达了张伯行关心百姓疾苦、注重个人名节、反对送礼行贿的主张。在他看来,“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自己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如果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如果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自己的为人便一文不值了。

国家治理应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中讲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用泥土一点点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这句话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注重量的积累,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

勤政与否是中国古代评价帝王德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所谓勤政,即恪尽职守,勤于政事。在中国皇朝历史上,纵观几百位帝王,像雍正帝那样勤政的君主,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清康熙末年,由于内政的松懈和连年征战,国库逐渐空虚,腐败之风泛滥,社会危机越发凸显。雍正继位后,自诩“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猎,日理政事,终年不息。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现存汉文奏折35000余件、满文奏折6600余件,共41600余件。他在位期间,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4个小时,每年除了自己的生日,基本没有休息。他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约10件,亲笔朱批,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语竟有1000多字。他在位只有短短12年,却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大力整顿财政,使得清朝的国库从亏空800万两达到盈余6000万两;取消人头税,改征亩产税,使百姓得到很好的休养;实行改土归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出兵青海,平定西北叛乱;铁腕反腐,严厉整顿吏治等等。

《道德经》中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烹饪比喻治国,“烹小鲜”时要求不能随意翻动,作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要尊重烹饪的规律,否则就会或烂或焦,或咸或淡。治大国也是这样,不能朝令夕改乱折腾,不能操之过急求政绩,也不能懈怠马虎不负责任,而是要了解国情,体察民意,尊重规律,科学施政。大与小从表面看有明显差异,但却有相通之道、相合之处。

国家治理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可“朝令而暮改”。《韩非子·解老》中讲道:“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意思是说,凡是法令变更了,利害情况也就跟着改变;利害情况改变了,民众从事的事业也就跟着变化;从事的事业有了变化,就叫作变换民业。所以按照道理来看,役使大众而屡屡让他们发生变动,功效就会很小;收藏贵重器物而屡屡加以挪动,损毁就会很大;烹煮小鱼而屡屡加以翻动,就会伤害它的光泽;治理大国而屡屡改动法令,百姓就会受到坑害。因此懂得治国原则的君主把安定看得很宝贵,法令确定以后,不再轻易变更。这便是“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真正含义。政策朝令夕改,是国家治理的大忌。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解决细微的民生琐事,实则是治国理政的大事,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以小心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容不得一丝懈怠和马虎。正如清代经学家万斯大在《周官辨非·天官》中所指出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也就是说,凡是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去做;凡是危害百姓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革除。

1510年的春天,王阳明离开贵州龙场驿,赶往江西吉安府,出任庐陵县知县。开府办公第一天,县衙里一下子涌进上千个当地老百姓,大家齐刷刷跪在地上,要求新任知县减免赋税。王阳明了解情况后得知,庐陵县本来赋税就很重,这一年朝廷还下令庐陵县上贡本地并不出产的葛布,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王阳明认识到,这样下去终究会酿成大患,于是他当即宣布说:“诸位父老乡亲,我会将你们的苦情向上级汇报,不仅今年新增的葛布钱不用上交,而且往年所欠的所有赋税也全部免了。”此举减轻了民众负担,赢得了民心,更是消除了庐陵地区的安全隐患,维护了地方稳定。

接着,王阳明发布上任后的第一道告示,要求百姓息讼。原来,庐陵地区的民风既淳朴又强悍,老百姓之间只要有点冲突,十有八九要到官府诉讼。虽然诉讼能够处理一些事情,但并不利于调节整个社会风气,同时也会繁政扰民。基于此,王阳明规定,如果百姓有重大事情一定要打官司,只允许投诉一件事,状纸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30字,超过者一律不予受理。告示发出后,老百姓一片哗然,但王阳明坚持不受理那些不符合规定的官司。他把工作的重心转向完善地方行政机构,慎重选聘里正三老,由他们负责对当地居民进行劝导,从基层开始移风易俗,纯化民风。通过三老的劝导,百姓们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官府是为他们着想,就不断有人来撤诉。原本堆积如山的案卷逐渐减少,庐陵民风为之一变。

王阳明在庐陵县虽然只待了7个月,但在这7个月里,他一共发布了16道告示,颁布了多项举措,一举改变了当地一直未能解决的政事积弊的情况,把庐陵县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也安居乐业。这些治理举措充分反映了王阳明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的为民情怀。如他在《禁约榷商官吏》中规定:“仰钞案回道,即便备行收税官吏,今后商税,遵照奏行事例抽收,不许多取毫厘;其余杂货,俱照旧例三分抽一,若资本微细,柴炭鸡鸭之类,一概免抽。”又如他在《批追征钱粮呈》中写道:“目击贫民之疾苦而不能救,坐视征求之患迫而不能止,徒切痛楚之怀,曾无拯援之术,伤心惨目,汗背赧颜,此皆本院之罪,其亦将谁归咎!各府州县官务体此意,虽在催科,恒存抚字,仍备出告示,使各知悉。”

大与小是辩证的,细节决定成败。近与远、点与面落实到国家治理上,便是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局部,把握全局。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审时度势,抓住关键点。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sixiang/20221115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