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道德经》认为,“道”是无为的,但“道”有规律,以规律约束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万事万物均遵循规律。引申到治国,“无为而治”即循道而治,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不过多地干预,不妄作为。
中华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由来已久,早在“五帝”时期,就有无为而治的传统。《周易·系辞传》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取象“乾坤”阴阳和合的意思。垂文“衣裳”,示天下以礼,用以称颂帝王无为而治的德行。《易经》第二十五卦“无妄卦”卦辞云:“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意思大致是:有乡人在路旁拴了一头牛,不料被路人牵走了,而村里的人却被怀疑为偷牛的人了,这是乡人的“无妄之灾”。而“无妄之疾,勿药有喜”讲的是:意想不到的疾病,没有用药就自然康复了,是为“无妄”之喜。两相对应,形象地隐喻了“无妄”的本真含义。无为,实质上指的是“无妄为”,就是不把政治看作是实现人类社会自由幸福和评判德行高低的目的,而只把政治看作是辅助性的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
老庄学派发展了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讲求“无为”,但不是无所作为的“无为”,而是不悖逆自然与人类本性的“无为”,是在顺应自然与人类本性的前提下,有所作为。自然法则,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人以其灵秀之气效法天地,不强加给自然万物的“无为”,符合自然而然的自然的本性。同时,人以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以“无不为”实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古圣贤对天道自然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道家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天(自然)、地、人、物这四者的关系,闪耀着古代先贤智慧的光芒。
老子以“无为”作为旨趣,论述了大有作为的治国之道和治理方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其中所说的“自然”便是“无为而治”下的理想状态,即让世间万物各遂其本性,自然而然地、充满活力地生存与发展。老子认为,圣人的政治就是要效法“地”“天”“道”,给予百姓足够的自由空间。圣人之“德”就是要“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正是通过百姓的“自然”得以实现。假如统治者无为则百姓自我育化,统治者好静则百姓自我端正,统治者不无端生事则百姓自我富足,统治者消除贪欲、归于宁静则百姓自然淳朴,天下的人将自发安定。政治的最大成功是引导、帮助百姓自己建功立业,圣人所起的作用只是激发起百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影响力化于无形,让百姓做自己的主人,自发、自愿、自觉地建功立业。
庄子继承并进一步阐发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在《天道》篇中讲,天地和道德是帝王治理国家的依据,无为而治是帝王治国的惯常原则。帝王的德行与天地相合,须无为方能役用天下。庄子认为,君主的“无为”和臣下的“有为”是相辅相成的,君主在多大程度上无为,意味着百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然”地生存与发展。君主只是在辅助百姓自然发展。庄子还提出了“君无为而臣有为”的主张,既贯彻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又以臣的“有为”作为补充,对于在实践层面上解决“有为”和“无为”的悖论提出新的创见。
老庄后学进一步阐发了“无为而治”思想,大致包括以下要点:其一,君无为而臣治理,这是对庄子“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其二,不为烦苛之政,认为厚敛、重刑、黩武,均是苛政病民的重要表现。老庄后学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功成而不居,无所为而为之,天下才会安定。其三,放任万物自由发展。老子提倡的“自然”,是人类最低生活限度的自然,老庄后学认为“五色”“五音”“五味”都不可取,需要“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第三章》)。
从天地自然的角度来看,无为便是无妄为,但无妄为不是说不作为,实指不违背“道”的作为。不违道即顺道,顺自然之道,顺天地正道,是不悖逆自然与人类本性而为,是在顺应自然与人类本性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即“无为而无不为”。“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和最高的概念范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自然生成万物,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结果是归结出“天人合一”的普遍原则,要求顺从自然,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行事,与自然并行不悖、协同发展。《庄子·知北游》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就是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造化之中,与“道”相通;而“不言”“不议”“不说”,即是“无为”,亦即顺应自然,“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恰恰就是讲自然而然所达到的状态。“无为”的精神在自然中如此,在国家治理中也是如此。《论语》讲,“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在这里,“不与”是指舜和禹当年选贤与能,不以私心参与政治,而以百姓之心为心,无为而大治的“无为”治理思想。《淮南子》更为细致地阐明了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顺物之性,不做不合时宜的措施;“无为而治”,也不是不治理,而是不改变事物自然而然的本性,顺其自然而治理。
进而言之,在国家治理上,“无为”就是以公心来处理公事。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以公心诚意办理公事,不以私心参与到公事之中,公事自然就会得到很好的安排。公心,是人类的良心,天下的本心,圣贤的仁心。以公心办理公事,就是“无为”,即无妄为。君主以公心选任贤能,大臣以公心面对民众,这样的政府才具有合法性,才能有合法的政治。
柳宗元写过一篇寓言体政论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形象地阐释了执政者少发政令、百姓自我发展的道理。文章讲的是长安城西的丰乐乡,有一位以种树为业的驼背老者,他种植或移植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于是长安城的富豪争相雇请他来种植观赏的树。有人向他请教成功的秘密,他答道:“树之所以长得好,不过是顺着树木的天性而自由发挥罢了。树种稳固后,就不再理会树木,任其自然成长。种不好树木的人,恰是因为种树后,因爱护而太殷勤,早上去看看,晚上去摸摸,摇动树木以核实是否稳固,这样反而伤害了树木的天性,结果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又有人问他是不是可以把种树的道理移用到官吏治理百姓上,他的回答就更耐人寻味:“我只知道种树,不明晓做官。但是我曾经在乡下看到当官的喜欢发布很多政令,好像是爱护百姓,实则是给他们带来了灾难。一天到晚,衙役来呼喊,催促耕耘,勉励种植,督促收获,及早缫丝织布,养育好小孩,饲养好鸡豚。百姓一天到晚慰劳这些衙役,感到困苦和劳累,哪里还有工夫来增加生产、安定生活呢?”这则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顺应百姓天性,无为而治方能实现“大治”的深刻道理。
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关于“无为而治”的故事。周武王灭商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就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故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残忍无道、荒淫无度的商纣王,周军大获全胜。据记载,商纣灭亡后,周武王把兵器收缴入库,在华山脚下放马晒太阳,在果木林里放牛唱牧歌,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周朝开仓放粮,减免苛捐杂税,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和平盛世的景象。与此相似,汉初曹参为相时也采用了“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不妄自造作,与民休息,及至文景之治,呈现盛世景象。汉初,民生凋敝,亟待恢复。高祖刘邦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并为其后的统治者树立了典范。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曹参出任齐国相,他深谙“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的道理,经过9年“无为而治”的实践,齐国大治。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曹参继任萧何为相国,躬行黄老政治的治国理念,官不扰民,民自宁静,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到文景两代皇帝,偃武修文,政尚节俭,轻刑薄罚,德以化民,既不大兴土木工程,也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百姓几无徭役之苦。正是由于实施了无为而治的政策,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
古老的“无为而治”所蕴含的何为“有所为”、何为“有所不为”的道理,至今仍然不无启发。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sixiang/202211148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