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做寿习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71 评论:0

做寿习俗大约在战国时就已有了,但作为一种流行的习俗则成于两宋。两宋之际,凡官僚长吏大寿,亲朋好友都携带着画轴绣囊等厚礼前去祝贺。做寿的原意,是祝贺寿星健康长寿、合家欢乐。然而时过境迁,被异化者不少。有些擅权显贵利用做寿,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祝寿者则利用祝寿拉关系,溜须拍马。在《金瓶梅》一书中,西门庆借蔡太师生辰送了许多贵重厚礼而受到青睐,飞黄腾达,升了官,还做了蔡太师的干儿子。旧时祝寿的礼品名目繁多。寿礼有寿幛、寿烛、寿桃、寿面等。寿幛、寿联是书有祝贺和吉庆语的丝帛长轴。寿桃则被视为仙桃,表示祝贺和敬意。寿面取绵长之意,祝福寿星健康长寿。旧时贺寿仪式大都在寿堂中举行,中堂书有一个很大的“寿”字,陈列亲友馈赠的寿幛、寿联。寿堂的香案上,摆满寿桃、八仙人、松柏枝叶、茶点等。厅堂中张灯结彩,红烛高照。寿翁坐正位,接受亲友、晚辈的祝贺。有司仪司礼,众人按顺序鱼贯而入,拜礼按辈分不同而有区别。平辈对寿星只是一揖,子侄为四拜,其他卑幼者也是四拜礼。仪式结束后,摆筵设席。最后一道是宾主共进寿面。宴席结束,有即行散离者,也有些富户人家和权贵,留宾客看戏,戏班子多是主人请来的,大家热闹一番。做寿的情况有多种,如父母同庚的,叫做“双庆”; 因某种原因不能如期前往而提前一天祝寿,叫“预祝”; 而于生日的第二天去拜祝,叫 “补祝”。有些地区的寿星在贺寿之前,先要到祖庙中备酒设馔,祀神祭祖。

康熙六十大寿庆典

在少数民族中,做寿习俗也较常见。广西一些地区的侗族时兴 “添粮祝寿”,即亲戚朋友在祝寿之日将筹来的粮食装入箩筐,组成“卖粮队”送至祝寿人家。主家则燃放鞭炮热情迎接。“卖粮队” 进屋后,主家用簸箕盛上粮食,众人围簸箕而坐,寿星面前则放一大布口袋。这时,由老者唱添粮祝寿歌,拜寿者按长幼之序,依次一边从簸箕中抓三把大米或三穗糯禾,投入寿星面前的口袋中,一边不断唱颂 “添寿增福” 等吉语。尔后,主家置办酒席款待众人。蒙古族的做寿习俗一般是老人85周岁时才举行。届时,亲朋好友从远近的牧区赶来,奉献珍贵寿庆礼品,举行盛大赛马会,表示对老寿星的敬重和爱戴。做寿习俗在民间颇为盛行,说明中华民族尊老爱幼思想源远流长。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9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