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宗族法规和祠堂供奉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5 评论:0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出现了许许多多以男性血缘关系结成的大大小小的宗族。为维护宗族内部的团结,树立高尚的道德风气,惩治不良的行为,各宗族 一般都订立法规,有 “宗规”、“族约” 等名称,作为规范全宗族人生活的准则和惩处违犯者的依据。

宗族法规大致有如下一些内容:一是组织机构,如由族长管理全族事务,规定族长的条件、产生方式及其职权、族谱的修订原则。二是继承关系,规定宗族各家之子应如何继承财产,如遇该家无子应如何选择近亲之子过继,以防争夺,造成混乱。三是宗族公产,规定如何处理田地、房屋等宗族公产。如有的宗规规定,凡祭田内所获籽粒,由某人保管,以备公费,不许本族人借用。四是行为准则,这部分内容最多。如规定: 宗族子弟需耕与读,不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宗睦族,不得大欺小,强凌弱,富欺贫; 同族人如受外族欺凌,本族应为其伸张正义,并给以道义、物资、人员的帮助; 命名取字勿犯祖讳,或有同名者,应以小避大,俱加改正; 表彰节妇,以重贞节,等等。五是对违犯族规者的惩罚,如规定: 敢违犯尊长、口出戏言者重处; 有毁骂宗族者,令其逐门叩首以警众; 凡族中有败坏伦常、做贼放火、任意邪行者,合族公议,立刻处死。明清时代的宗族“私法”相当严厉,一旦违反族规宗约,轻者罚跪、罚钱、笞责,重者被宗族 “法庭” 处以死刑。

祠堂原是帝王、诸侯以下的公、卿、大夫、士各阶层祭祀祖先的场所。起初祠堂建立在墓地边上,后来逐渐把祠堂建在宗族居地的中心。唐宋年间,士大夫宗族祠堂称为 “家庙”。到明清两代,宗族祠堂在各地广泛建立。如果一个宗族居住地区辽阔,往往设有大宗祠、总祠、分祠等各级祠堂。祠堂除祭祀宗族祖先的主体部分外,大多附有报功祠、集贤馆、节孝祠、仕宦祠、题名堂等。祠堂最庄严的要紧之处就是神龛,那是安放宗族历代祖先神主牌位和各种祭器的地方。祠堂的功能除了全族在此祭祀祖先外,又是族长向族众宣讲封建礼法的课堂,族众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和宗族审判违犯族规者的法庭。在这个意义上 ,祠堂实际上是全族人的活动中心。祠堂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祠堂的祭祀典礼、财产保管、祠门开闭、清洁卫生、祠屋整修、神位供奉以及其他各种活动。

古代宗族祭祖时往往由宗子( 一般为孙辈,以孙代祖受祭)作“尸”,即作为祖先的化身而接受族人的礼拜。到战国时代,开始对祖先的画像进行祭祀。后来,宗族的祖先越来越多,无法一一画出,就只能设神主牌位。祠堂中的祭祀活动都有一定的规程: 祭期一般为春、秋二祭,春在清明,秋在重阳; 祭品有牲、荤素菜及酒各若干; 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焚香燃烛礼拜; 每次祭毕,可以“饮福”,即饮一定量的酒; 座次须遵长幼,不得错乱。祠堂规定族人16岁方许入祠。如有凌辱父母、贻害同族、不务正业、作恶多端者,宗族可给以“不许入祠”的惩罚。这个惩罚具有非常强烈的威慑作用: 如果不能进入祠堂,就将断绝与宗族祖先的联系纽带,等于把此人开除出族,意味着其死后将成为无所依归的 “孤魂野鬼”。这无疑是不堪设想的最悲惨的结局。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9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