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多为高原,加之降水丰富,往往岭峻壑深,江流湍急,其交通工具也独具特色,例如溜索、竹索桥、天梯等。
溜索旧时流行于傈僳、怒、独龙、藏等族中,尤以怒江峡谷地带最为常见。据传说,古代居住在怒江两岸的先民,为了跨越天险,方便交通,一边选出一名大力士,相互对抛拴了石头的钓鱼线,等到两线相连,再将其换成又粗又结实的藤索,两头固定,人就可以攀援往来了。独龙族架设溜索的传统方法是,在枯水期选择江面狭窄适合处,将系有细麻线的弩箭射向对岸,麻线后接逐渐增粗的藤索,对岸人员慢慢将藤索拖过去,双方分别把它固定在大树或岩石上,即可通行。溜索分 “平溜”、“陡溜” 两种,前者两岸索头等高,后者则一高一低。平溜相对安全,但溜至中间要靠自己攀索到达彼岸,比较费力;陡溜一溜到底,较为省力便捷,但速度太快,不易控制,可能撞到对岸岩石、大树上面而受到伤害。最初,溜索过江单凭手足倒挂,十分危险,时有坠江遇难者。后来,人们用竹木制成“溜梆”,过江时再用皮带或粗绳将自己捆于溜梆之上,安全系数大为增加。如今,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沿岸不便修公路处每隔一段便架有钢溜索,上装滑轮,一根来,一根去,各有高低,既迅速又安全。
怒江溜索
竹索桥是在溜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居住于岷江上游的羌族所独有,其中最着名的便是“威州大索桥”。该桥位于岷江和杂谷脑河交界处,全长100余米,宽1米半,是在江上横架几条粗大竹索,上铺木板而成,两侧有竹索作为护栏。初上此桥,摇荡不定,令人胆寒,走惯以后则安然自在,反为乐事。所以古人有诗云:“行见长江夹两山,危桥悬跨锁重关。索垂断岸千寻矗,板村中腰一带弯,踏处晃摇风漾漾,凌虚飘渺水潺潺。”
天梯与溜索、竹索桥不同,是旧时独龙族翻山越岭的工具。以前,独龙江沿岸交通极为不便,随处可见悬崖绝壁,独龙族人便用竹、木、藤等物制成软梯以利在陡峭山崖间上上下下行走,此即 “天梯”,独龙语叫 “郎多衣”。通常的制天梯的办法是扎两条或数条约与肩同宽的梯子,上端牢牢绑于树干,下端用木桩固定,中段嵌于石缝以求稳固。若遇悬崖很高,则分段架梯。总之,无论溜索、竹索桥还是天梯,原为西南居民在科技水平低下情况下所发明的交通工具,随着时代发展,它们已逐渐被新式桥梁、公路所取代,个别保留下来的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例如有些靠近村庄的溜索,逢年过节则作为游戏和比赛的工具,你溜来,我溜去,在欢声笑语中显出一派融融民族风情。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90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06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16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3-01-15主编
2022-11-11主编
2022-12-31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