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人民最隆重、最热烈的传统佳节。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过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都称为新年。我国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其由来,一种说法是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上天神只的恩赐而举行。一种说法认为尧舜时代已有此俗,但称呼却不相同。《尔雅·祭天》称: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这也是各代历法不同之故。相比之下,民间传说更富戏剧性与生动形象性。据说远古时候有一种叫做 “年” 的怪兽,无比凶残,每至年末之时即外出吞噬人畜,毁害田园。人们为此大伤脑筋,终于想出一个法子,即在它出来之时,聚众燃火,投入竹子,使其爆裂发出巨大的声响(爆竹),将“年”惊走,这样,可保一岁平安无事。翌晨遂互相道贺,共享丰富食物。如此年复一年,形成一个欢乐的节日,俗称过年。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法,春节都表明了人们年终庆祝,共祈来年丰收以求平安快乐,愉快生活的共同心情。
作为中国人最为热闹的民间节日,春节习俗确实够丰富的了。“腊月二十四,掸尘扫屋子”,家家户户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制作新衣,置办年货。除夕之夜是农历年最末的一日,亦称“岁暮”,民间俗称“年三十”或“大年三十”,为最重要的一日。是夕“守岁”已成习惯,人们“饮屠苏酒”,门上贴“桃符”,除旧迎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人们一家团聚,一起吃年夜饭,互相勉励,祝贺来年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大年初一,是一年之始,旧历称为“元日”。各族人民多于此日互相拜年,放爆竹,喝春酒,吃年糕、饺子、汤圆等。乡间还有看风云、观日色、测晴雨、听雷鸣、祝征兆等占卜年岁丰歉的风俗。而滚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玩花灯等活动更为普遍。云南壮族妇女于是日清晨,身着新衣至河渠挑新水回家,手拖象征“六畜”的石头,口中模仿其叫声,认为可使六畜兴旺。用红糖、竹叶等煮新水为新汤,飨于宾客,以表吉祥。海南岛黎族年俗,则年初一闭门守家,不得外出,送年糕至牛、猪、鸡处。至初二方外出大庆。贵州仡佬族过年杀猪宰鸡、酿酒做糕、供奉祖先、打龙灯唱戏。是日全国共庆,颇为热闹。年初二至年初四,人们外出到邻居或亲戚家拜年贺岁,新娘得到夫家的尊长处去拜年,嗣后才能到娘家去拜年。俗语说:“正月不空房”,即指的是回娘家拜年后必须当天回到夫家。初四午夜至初五子时之交为接财神之时。初四之日,街上即有挑贩卖新鲜的活鲤鱼了。江南地区因吴语“鲤”与“利”读音相近,尤为盛行。活鲤鱼头尾翘起,犹如大元宝,在接财神时使用,可讨“多多获利”的口彩。初五接财神,祭品除鲤鱼外,还有羊头(与“银洋” 之 “洋” 相谐)。上海人将是日视为“五路财神”诞生之日,极为重视,从初四半夜至次日天明,爆竹声声,热闹非凡,不亚于除夕之夜。初七俗称“人日”。汉代东方朔之一鸡二犬三豕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之说长期流传民间。每逢正月初七这一天,必大宴亲朋,用七种菜制羹待客; 用彩纸金箔制成人形,贴于屏风或戴在头上。初八传为“谷日”。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极为重视,人们将这一天看作关系到谷场是否获丰收的重要日子。是日暮色降临之际,多望天空看星象以占卜一年之旱涝。参星若在月前,是所谓“主旱”; 在后,则“主水”。这叫 “看参星”。
岁寒图 明 钱贡
从秦汉到魏晋时代,人们多把“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南北朝后历经反复。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了“行夏历,可以顺农时; 从西历,可以便统计”,遂正式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立春和正月初一相隔不过半月,易为人们接受。及至现代,人们仍沿袭这一传统节俗,“过年”、“春节” 并称。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9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21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09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2-15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