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至今仍在使用的翻车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2 评论:0

翻车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重要提水灌溉工具。在东汉以前,我国主要的提水工具是桔槔和辘轳,但这两种工具都只能间歇由低向高提水。东汉的毕岚曾“作翻车”,不过这种翻车还不是农具,而是和另一工具“渴乌”(虹吸管)配合用来洒道的。三国时,马钧再次发明翻车,用于灌溉。马钧造的翻车结构轻巧。到唐代,已有手转、足踏、服牛三类翻车。宋代起,翻车被称为“水车”“龙骨车”,用脚踏的又称“踏车”,用手推转的称 “手车” 或“拨车”。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细述了翻车的构造及提水原理: 用木板做一个长约2丈、宽约4~7寸、高约1尺的木槽,在木槽的一端安装一个比较大的带齿轮轴,轴的两端安装可以踏动的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装一个比较小的齿轮轴,两个齿轮轴之间装上木链条(就是所谓龙骨),木链条上拴上串板。这样,灌溉农田的时候,把木槽的下端连同小齿轮轴 一起放入河中,人踏动大齿轮轴上的踏板,就可以使串板在槽里运动,刮水而上。木槽长2丈的车,大约可以将水输到1丈的高处,如果河岸高3丈,便可用3台翻车,中间配上两个小水池,连续向上刮水。

就原理而言,翻车相当于今天的一台刮板式输送机; 就传动机构而言,翻车的龙骨与大轮小轮之间的啮合,不是通过链孔,而是通过龙骨节上的凹槽与齿轮配合,这种啮合方式不降低龙骨节的强度,而结构及制作方式则大大地简化了,这种结构特别适合于木制零件的特点。由此可知,中国人在汉代已制造出结构独特的链条和齿轮,掌握了链传动原理。

《天工开物》对各种翻车的提水能力作了详细说明: “车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田二亩而已。”

除了人力、畜力翻车外,后来又出现了以自然力为动力的翻车。正如明代徐光启的 《泰西水法》所称:“溪涧长流而用水,大泽平旷而用风,从此不用人力自转矣。”风力翻车的记载始见于南宋刘一止的《苕溪集》。通常我们说的“风车”,就是风力翻车中最常见的一种。看过电影《柳堡的故事》的读者,一定还记得苏北平原上“风儿吹得风车转”的情景。而水力翻车记载亦始见于王祯的 《农书》,徐光启在《农政全书》 中为我们提供了这种“以水提水”的机械的图样。这两类翻车目前仍在我国一些地方广泛使用。

在元代,我国还出现了与翻车极其相似的水力高转筒车。这一机械有两个轮子,下面的轮子兼有取水和提供动力的双重功能,水的输送靠 一个个小筒来完成。以筒代替槽和刮板,使得提水高度大大提高。按照《农书》的介绍,高转筒车“其高以十丈为准,上下各树 一轮,下轮在水内,各轮径可四尺”,可知其扬程竟达30米(刮板式翻车扬程才1米左右),水轮直径在1米以上,当时的制作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农事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8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