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类的饮食是怎样的?据考古学家发现,在距今250万年的元谋竹棚地区遗址和距今70~60万年的北京人遗址中,都有原始人群使用自然火的痕迹。元谋人遗址的地层里,炭屑分布厚度约3米,北京人遗址的炭屑灰烬有6米。这些灰烬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夹杂的烧骨和动物化石。据分析,元谋人遗址共生的动物化石有40多种,北京人遗址共生的动物化石有90多种。由此不难想见,在掌握了用火之后,处于旧石器时代前期和中期的先祖们已经会烧烤采集到的植物和捕获到的猛禽走兽了,从而极大改变了他们的智力和体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史前人类的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不仅学会了制造石矛、弓箭之类的工具,还掌握了人工取火,所捕杀和烤吃的野物更多了。北京山顶洞人(约18000年前)的遗物表明,当时人们所捕杀和烤吃的野物已有野牛、羚羊、野猪、刺猬、狐狸等。广东阳春县独石籽洞穴遗址下层(约16000年前)的出土遗物表明,当时这里的人们已能猎取犀牛、云豹、水獭、黑熊、水鹿等,还到水中捕捉鲤鱼,捡拾田螺、河蚌等。
但狩猎经济毕竟是最为原始的一种生产形态。它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是种植业的出现。考古发现,在大约7000至5000年前的北方的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遗址中,都有石锄、石铲、石镰等农业劳动工具,以及早已炭化了的小米遗存,还有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各类工具。在南方,考古学家发现,种植稻谷的历史也相当早。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发掘表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用骨耜耕地,并能种植籼稻。此外,距今5000年的江汉流域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岭南的石峡文化等,都普遍发现有遗存的炭化稻谷。也就是说,大约在5000多年前,中国的南、北方,已进入以大米和小米为主食的时代。然而,把这说成是史前人类饮食革命的唯一成就是欠妥的。事实上,考古学家发现,就是在这前后相近的文化遗址中,还有猪、犬、牛、鸡、马、羊等各类家畜的遗骨。这说明,当时的人们还开始了原始养殖业,自家驯养的六畜也开始入馔了。
那么,原始的人们还是以原来那种野火烧烤的方式来烧熟这样的食品的吗?从今天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以看到史前人类烹调的痕迹。住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外出干活,从不带锅灶。吃饭时,在河边沙滩上挖一个坑,坑里铺上几片芭蕉叶,注入水,投入几尾活鱼,然后在一边燃上篝火,把烧红的鹅卵石放入“锅”内,再洒点盐,水沸鱼熟,就成了美味的卵石鱼汤了。布朗族人还用竹筒煮饭。他们砍来竹子,在一端的节膜上打个洞,放入米和水,堵住口,放入火中烧。等竹节焦黄、蒸气欲尽时取出。用刀劈开后,香喷喷的米饭就呈现于眼前了。另外,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史前人类煮食的另一重要方法,就是借助于自制的陶罐。距今8000年的华北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中,就发现不少的陶制器皿。如洗涤用的陶盂、存水用的陶壶、炊煮用的陶鼎、盛菜用的陶浅盆、盛汤用的陶钵、盛饭用的陶碗等。其中有一个鼎形钵,腹深口大,是灶具和煮锅的结合体,可以根据需要易地烧煮。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陶火锅了。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6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