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袁枚和他的烹饪研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3 评论:0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清代着名的文人、诗人。他从40岁起,隐居于南京的小仓山。其间,他对烹饪颇有研究,72岁时着成《随园食单》。这是一本汇集中国历代烹饪理论的学术专着。全书由14个大的方面组成,为: “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性单”、“杂性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等。

袁枚认为,菜肴好坏的前提是采购,即原料的选择,“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卖之功居其四”,“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原料采购以后,袁枚认为,如何搭配是关键。他说,食料搭配,如同妇人穿衣,有的虽有天姿,但穿着不当,仍然失色。原料如果搭配得好,不仅食品滋味醇和,营养成分也互补。关于搭配原则,他说:“凡一物烹成,必需辅佐。要使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对于一些味道浓重的食物,袁枚认为,应该单独烹制,使独特风味得以充分发挥。诸如鳖、蟹、鱼、牛、羊等,最好都单独烹调。进而,袁枚强调,应讲究食品的烹饪火候。他说,火候掌握得好,烹调出来的食物就色香味俱全。这里面颇有规律可循,《随园食单》中写道:“有须武火者,煎炒是也,火弱则疲矣;有须文火者,煨煮是也,火猛则物枯矣; 有先用武火而后用文火者,收汤之物是也,性急则皮焦而里不熟矣。”这里提出了武火、文火等不同火候的不同用途。关于调味,袁枚也畅述了见解,他说做菜时“宁淡毋咸”,淡可加盐,咸就无补救余地了。

《随园食单》中,袁枚还谈了饮食器皿的使用问题。他很重视盛菜的艺术,认为善于做菜肴者,在盛菜器皿方面也一定有讲究,会多准备些锅盆盂钵之类,使“一物各成一性”,“一物各成一碗”。他说,吃饭的人,见了那么多的好菜,本来就有点应接不暇了,看到美味的菜点,一个个装在那么漂亮的器皿中,就更乐不可支了。关于装盘艺术,袁枚主张,宜碗者碗,宜盘者盘,宜大者大,宜小者小。总之,不要死板,“参错其间”,“方觉生色”。当然,讲究饮食的艺术,并不是搞形式,堆花架子。他反对那种追求菜肴满桌的做法,认为那是“目食”,太为浮夸,没有必要。他也反对追求食物名贵的做法,认为那是一种“耳吃”。他讥讽说,如果为了炫耀富贵,还不如在碗里放些珠宝。关于上菜的顺序,袁枚主张宜先咸后淡,先浓后薄,先无汤后有汤等。这都是很有科学依据的见解。

在袁枚撰写的这部着作中,先后所提及的明清以来的食品有326种,就是说,14~18世纪中叶的中国食品大多采录了。袁枚的研究,反映了我国到明清时期的烹饪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烹饪理论的一次重要总结,在中国饮食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袁枚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6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