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学校制度分四个部分:国学,地方乡学,书院,社学。前三种学校制度均为沿袭前代,社学则是元代教育的特有制度和重要措施。国学分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及回回国子学,后两者是适应元王朝的多民族特点而设立的。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之学,但事实上并未普遍设立。元代书院很盛,但大部分具有官学化的地方学校性质。元代还有专门学校,元世祖时曾设立诸路蒙古字学、医学和诸路阴阳学。元代学校的教师,最高称教授(国子学),地方学校分设教授、学正、学录、教谕等不同教职级别,书院设山长。
国子监(学) 门前界碑
皇帝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社学是元代特有的学校制度。村社是以血缘家族关系组成的古代乡村社会组织。元代在县下设村疃,50家组织为一社,选择通晓农事的老人立为社长,其职务是劝农务。村社的主要活动是农业生产活动(包括农田水利)。由于社是基础社会组织,因此也要把学校教育列入社的活动内容。规定每个村社设立一所所学校,择通晓经书者做学师,在农闲时命子弟入学。元代社学的设置,同后来乡村普遍设立的村塾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开了塾学的先河。元代虽是民族压迫严重的王朝,但对学校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所定的学校制度也比较完备。主要原因是为收买民心,缓和矛盾。但元代的教育实践,由于社会矛盾尖锐,产生的效果不大。在教育史上,元代的学校制度开了明清两代学校制度的先声。
明代的学校,中央有国学,地方有府、州、县学。国学初名国子学,后改国子监,学生通名监生。入学对象不再限定于几品以上子弟,有条件者都可入国子学读书,而且还允许以捐买方式取得国子监生的资格或身分,这就大大扩大了入学对象的范围。国子监有“监规”,严禁学生的政治活动和组织活动,这是明代极端专制政治在学校制度上的反映。国子学的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和国家的律、令、御制大诰等。地方学校是各府州县学,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地方学校同样颁布禁规,箝制思想,不许学生评论政治。明代在各卫亦设有地方学校,在乡村设社学,这是继承元代设立的村学制度。洪武八年(1375年)诏天下立社学。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又令各府州县建立社学,民间幼童15岁以下者入学读书,8岁以下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以后再读经书。明代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关系密切,科举三年一试,科考分小考、乡试、会试及殿试四个阶段。小考在郡举行,乡试在省举行,中试者为举人。举人到京城会试,及格者参加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试,中试者分为一二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考试用八股文,称之为“制义”,即解释经书的意义。学校的教育内容自然以儒家的经典为主,教育制度在总体上服从于统治的需要。选拔封建统治所需要的各级官吏,成为明代学校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但学校的普及也为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起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