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元代的漕粮海道运输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8 评论:0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都设在现在的北京,当时称为大都,是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而它的经济重地却是在江淮地区。历史记载,元朝每年征收的1200多万石粮食,有1000万石是从南方北调而来。在古代社会,要把江南,特别是东南沿海鱼米之乡的粮食大量地运往北方,靠陆路搬运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就发明了利用开凿的运河进行水上漕运这一系统工程。到元代,由于首都位置改变,政府不惜工本对以前弯向洛阳的南北大运河实施改造,把弧形拉直成为京杭大运河,以节省漕运时间。尽管如此,现有的运输条件依然无法满足北方日益增长的粮食供应需要。至元十九年(1282年),丞相伯颜向元世祖建议说,他统兵占领临安时曾把大量南宋图籍海运北回,能否也对粮食进行海运。忽必烈当即采纳了伯颜的这个建议。那时的海上运输,经唐宋繁盛的对外贸易已经相当发达,巨型海舶打造坚固,航海技术也很成熟,且有指南针等航行仪器的应用,而且海运粮食的事例,在秦朝早已有过,隋炀帝征辽东时也海运过军粮,唐代也经常把浙米海运到山东。为了保证漕粮从海道运输的安全,当年帮助伯颜运过图书、海盗贩私盐出身的崇明人朱清、嘉定人张瑄,担任了海道运粮万户,招募了一批熟悉海上生活的人作漕夫,用60艘海船,大的装1000石,小的装300石,在江苏太仓浏河口的刘家港装载粮食初航。当时南方的皇粮都集中在这里,所以称作太仓,也是海漕运输的起点。船队由此出发,往北经崇明西边循海门东机的黄连沙咀、万里长滩向西北而行,历盐城、东海、密州(山东诸城)、胶州(胶县)进入灵山洋(青岛市以南),转东北向抵成山,再沿渤海南部西航,入界河口(海河口)行至杨村码头(天津武清县)。这条航线全程四五千里,由于沿海岸多浅滩,首航又是冬季,逆风不顺水,走了四五个月才到达目的地。然而首航的成功使元朝统治者兴奋不已,因为这表明了漕运又一条途径的开辟。此后,大批用于海运的漕船投入生产,山东等三省在第二年就打造了2000艘,两年后又造出3000艘。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单是从海道运输的漕粮就达到159万石。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一条新的漕粮运输海道开辟。从刘家港出发,顺东南风到撑脚沙(太仓西)只一日,转过甘草沙咀到达长江北口,遇顺风一天即到崇明北边的扁担沙,过万里长滩,利用西南风往东北航行过北纬34° 东经122° 附近的青水洋,北向进入北纬32°~36° ,东经123° 以东的黑水洋,再利用东南风改向西北,过成山、刘家岛(刘公岛)、芝罘岛、沙门岛入莱州大洋后至界河口的直沽。这条航道在时间 上比前一条大大缩减,如遇好风,15天即可达到目的地,即使不然,三四十天也能行完全程。翌年,一条进一步摆脱海岸束缚的真正海上运输线开辟成功。从刘家港出发入海,越崇明三沙直驶黑水洋,充分利用太平洋西部由南向北的黑潮暖流,取成山转西一直航行到胶东的刘家岛,至登州沙门岛,于莱州大洋入界河口,10天就能完成全部航程。另外,海舶的改进,适用深海航运的光底巨舟的制造应用,使粮食装载量大幅度增长,大的可载八九千石,小的也可装2000多石,漕船航次由一岁 一运改作一年春夏二次。因此,海上运输的漕粮,在至大二年(1309年)即上升到246万石,到天历二年(1329年)更增长到352万石。元代漕粮的大规模海道运输,创造了我国古代海上航运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4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