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以世族制为基础的魏晋九品中正制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6 评论:0

两汉的“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是初期封建王朝统一时代的选官方式,目的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政治衰败,导致士人流徙,乡里亭等基层组织破坏,从而对士人的出身、道德都难以稽考。这样,原来以乡里亭等组织形式为基础的“乡举里选”制度就很难执行,州郡察选推举官吏的方式已不再适用。曹魏建安时期,曹操为了吸收人才,三次下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选用各郡“贤有识鉴”的人,出任“中正”,由他们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这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原则是“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这一选官制度的关键,是将人才分为九品,按品位高低,任以官职。各郡的中正官,是当地人才区分为九品的执行者。九品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官有权将士人升级或下降(如以五升四,或自五退六)。吏部选用官吏,就根据中正的“品状”(评语)来定。九品官人法在开始阶段收到一定效果,按“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了一些人才,斥退了一些无才之人。当时人也指出,此制初行时,“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但这个制度有一个大问题,就是选拔人才的大小中正官,大多是由“着姓士族”来充任的,世家大族既操纵了选拔人才的权力,人才的选拔也必然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本来九品中正是以才能来品选人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演变成由中正来决定人才的高下品第。中正大多是本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他们所定的上品,往往也是世族名门,这样就必然出现“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一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如此,随着魏晋世族地主的发展,九品中正制就成为世族地主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各州设大中正,多由世族豪门担任,选官原则就以“家世”为重,逐步形成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为魏晋南北朝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丧失了它原来“唯才是举”的改革精神,彻底变成只讲门第、不讲贤愚的贵族地主的秕政。

九品中正制随三国鼎立而创立,随晋代世族地主阶级发展而变化,又随南北统一而终结。隋文帝时九品中正制终于被废除,为最后为隋唐科举制度所代替。

八达春游 五代 赵岔司马懿兄弟八人,当初被称作“八达”。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3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