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一行的天文学贡献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8 评论:0

隋唐天文学的重要成就大多产生于开元年间(713~741),这时的天文观测主要是为了配合改历的需要,因为按当时使用的《麟德历》推算,一些重要天文现象的时间已不太准确了。开元年间天文观测和修订新历法的主持人就是一行。

一行本名张遂,河北巨鹿人,青年时出家做了和尚,一行是他的法名。他年轻时十分好学,博学多才,后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赏识,被召任为顾问,不久即被任命主持修历工作,他一生中的最后十年就投入其中了。一行对前人的历法不是简单地增损修改,而是从大规模的实测开始,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了比较重大的改造。

高僧观棋图

据说一行本不懂围棋,只是看了当时的国手王积薪下了一盘棋,便能与之对弈。图中的观棋者便是一行。

一行组织重测了二十八宿及某些恒星的位置,发觉许多数据与古代记载比较有明显变化。一行本人未对变化原因作出解释,但他肯定了变化的存在,打破了恒星位置不变的观念。后来,他在新历法中不再采用沿用了800多年的二十八宿数据,而采用了新数据。一行还对日、月、行星进行了观测,发现五大行星都不是完全在黄道面上,各自的轨道平面都同黄道有一定的交角。为了使新历法适用于全国各地,一行领导进行了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工作。测量地点的分布到达了当时唐王朝疆域的南北两端,测量内容为每天的天北极地平高度,两至、两分日太阳过中天时日影的长度。在这些测量中,以南宫说等在河南的滑县、浚仪、扶沟和上蔡四地进行的一组最为重要。这四个地方地理经度几乎完全一致。南宫说等人又测量了四个地点之间的距离。测量结果表明,从滑县到上蔡相距526里270步(1里为300步),天北极地平高度相差 一度半,换算成现在的单位,即南北每相差129.22公里,天北极高度就相差1°(事实上地理纬度也差1° ,129.22公里实际上就是地球子午线1° 的长度)。与现代测量值比,此值虽误差较大,但毕竟是人类第 一次以科学手段实测子午线长度。他们还发现,滑县与上蔡两地夏至日日影长度相差超过2寸,表明汉代流行的“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 一寸”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一行还根据众人观测的资料总结出,日影长度差和南北距离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行在领导天文测量的过程中,也发展了天文观测技术。中国古代测量天体的浑仪,一般都是以赤道为基本标准的。测出日、月、五星的赤道坐标(赤经、赤纬)后,需经过计算才能变换为日、月及行星在自己轨道上的位置。这种变换需以严格的几何知识作基础,但在唐代只有经验公式。一行提出要直接测量日月在轨道上的位置,后来梁令瓒等人造出了一台特殊的浑仪——黄道游仪。这台仪器由于有黄道圈,所以可直接读出日月的黄道坐标 由于黄道圈和赤道圈相对位置可以调整,所以可适应每年两分、两至点的岁差实际变化,保持测量的准确性。一行在测量天北极高度时还发明了简单实用的复矩图。这一仪器看上去就像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象限,上附重垂线(如图)。观测时,只要使复矩的一直角边对准天北极或某天体,就可通过垂线读出圆弧上左边的刻度数,这个读数就等于天北极或天体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即地平高度)。

一行经过观测计算,对太阳在天球上视运动的不均匀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认为太阳在冬至时,速度最快,以后逐渐慢下来,到夏至最慢,夏至以后和夏至以前的情况正好相反。这一看法与天文事实比较接近。基于这 一认识,一行提出了节气划分的新方法。他仍将一周天分为365.25度,从冬至开始平均分为24等分; 太阳每走到 一个分点上,节气便发生变化。根据 一行等人测算,从冬至到春分,太阳运行91.3度,经六个节气,用88.89日; 从春分到夏至,也运行91.31度,却用去了93.37日。这样,每二气之间角度(黄经差)虽相同,但时间间隔不等。为了在太阳视运动速度变化的情况 下计算太阳运行的位置,一行还提出了变间距的内插公式,这也是我国数学史上的一大进步。经过几年的准备,一行开始正式修订新历,并于727年完成此项工作。当年,他就去世了。一行主持修订的《大衍历》颁布之后,后世历法均以 《大衍历》 的结构来编写,一直到明末西学东渐,情况才有所改变。

复矩图示意

一行在天文学上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与梁令瓒一起改进了张衡的水运浑象。与张衡的浑象相比,改进后的水运浑仪上而加上了日标和月标,可以直接演示日、月、众星的运转,因而更直观精巧。另外,它还上设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每刻(古代将一昼夜分做 一百刻)自动击鼓,每个时辰(合两小时)自动撞钟。可以说,这台浑象既是天文钟的前身,又是现代钟表的祖先。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2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