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雅俗共赏的猜灯谜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7 评论:0

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花灯上,让人们一边赏灯,一边猜谜,它是我国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灯谜是一种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所打谜底往往是一字、一物或一句诗。由于它构思奇巧,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故而灯谜又被称作“灯虎”,猜灯谜也叫“射灯虎”。

灯谜是从谜语演化发展来的。谜语古称“廋词”或“隐语”。春秋时代,一些游说之士为了说动君王,往往不把本意说出,而借用隐语来暗示,使之得到启发。这种隐语可以说是灯谜的雏形。秦汉以后,隐语开始向两个方向分化。一类是以描写事物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如《汉书·东方朔传》 就记载了东方朔与汉武帝宠臣郭舍人互相猜物赌胜的故事。另一类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文义谜,当推刻在 《曹娥碑》 上的 “碑谜”。《世说新语·捷语》 中提到,曹操与杨修曾见碑上题着“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结果猜出谜底是“绝妙好辞”。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曾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迷三首》收入他的诗集。这表明到了魏晋南北朝阶段,制谜和猜谜已成了文人的智力游戏。隋唐时期,谜语在士大夫中流行不衰,甚至在唐人小说中,也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字谜。谜语到了宋代,在社会上更为繁荣兴盛。传说北宋宰相王安石就很爱制谜,他所作的谜别具一格,颇具匠心,如“目字加两点,不作贝字猜”,谜底是“贺”字,就是一例。相传同时代的着名文学家苏东坡,也是一位善于制谜和猜谜的能手。据说一次朋友请他为名园题字, 他随手写上“䖝二”两字,众人都不解其意,后终于被人猜中,原来是“风月无边”的意思。苏东坡、黄庭坚、秦观、王安石四人还刊印有谜书专着《文戏集》。而宋代猜谜活动兴盛、普及的主要标志,则是“灯谜”的出现。“灯谜”相传始于宋仁宗时代。宋代统治者为了点缀太平,表示与民同乐,承袭了汉魏以来举行元宵灯节的旧俗,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灯节之夜,将谜语贴在彩灯上供人猜射,以吸引过往行人。于是,灯与谜自此结缘,并成为元宵节游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周密《武林旧事·灯品》中记载当时杭州节日风俗说:“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里所说的“藏头隐语”,就是指灯谜而言。《嘉定县志》说:“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先数日卖灯谓之灯市……好事者或以藏头诗句悬杂物于灯,任人商揣,曰灯谜。”关于宋代猜谜与灯谜的盛况,在《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委巷丛谈》等书中都有不少记载。这样谜语借着灯节,就在社会上更广泛地传播开来,活动遍及民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灯谜的兴盛、普及,南宋出现了“商谜”的专业艺人。商谜开始前,先用鼓板吹《贺圣朝》乐曲,聚集观众猜谜。谜的种类有诗谜、字谜、戾谜、社谜等多种。社会上也涌现了一批灯谜名手和谜社组织,见于记载的着名谜社有“南北垢斋”、“西斋”等。自此以后,每逢元宵节,全国各地大都举行灯谜活动。明清二代,相沿成风,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更加丰富多样化。据《剪胜野闻》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次在元宵节微行观灯,有一处灯谜画了一个赤脚的妇人,怀抱着一个大西瓜,人们猜不出是什么意思。朱元璋进去一看大怒,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他本人幼年又当过和尚,便怀疑这“怀西瓜”是隐喻“淮西”,又用西瓜隐喻光头,于是第二天就下令大肆杀戮有关居民。一项民间娱乐竟招来了一场飞来横祸,这大概是一次“灯谜狱”了。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曾生动地描写过贾府贾宝玉和众姐妹打灯谜的热闹场面。李汝珍《镜花缘》也记录了很多灯谜,其中《姊妹陶情》、《畅游智佳国》两回,几乎是专为猜谜而作。

在猜灯谜活动广泛展开的基础上,历代都出了不少汇集谜品的书。明代扬州的马苍山还首创谜格,整理编辑了《广陵十八格》,其中如卷帘、徐妃、粉底、鸳鸯、碎锦等谜格,一直袭用至今。此后谜格不断翻新,现在流行的仍有100余种。由于灯谜活动变化多,雅俗共赏,兼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开启智慧,活跃思维,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它在近现代始终受到群众的喜爱。如辛亥革命后,猜谜和谜社活动就非常活跃,影响较大的有“北平射虎社”、“隐秀社”,上海的“萍社”,武汉的“寅社”等,并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南宗偏会意隐寓,注重典雅;北派多诗律谜,富有韵味。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灯谜越来越成为启迪智慧和传播知识的文化娱乐手段。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