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建立后,一面用科举、八股文、理学笼络和麻痹、欺骗知识分子,一面用残酷的屠杀政策压制汉族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康熙时召试“博学鸿词”,表面上是为了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实际上是为笼络明末遗老和着名学者,并以此拉拢更多的汉族知识分子。康熙时还编纂《性理精义》和《朱子大全》,利用理学的“正人心”来控制思想。清朝的学校和科举考试都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清朝编纂的几部大丛书《四库全书》、《明史》、《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大清会典》等,都是怀柔知识分子政策的手段和表现。怀柔以外,辅以镇压,大兴文字狱,大量销毁、篡改有反抗思想的古书。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多次兴文字狱,罗织株连,大肆杀戮知识分子。一句诗或一句注解只要被认定是大逆不道,就可以使许多人丧命,清政府借此立威压制、镇压任何有反清思想的读书人。
清朝的学校制度就是清统治者两手政策在教育上的反映。从体制上说,清朝的国学和地方学基本上是承袭明代旧制,京师设国子监,地方设府州县学。国子监设祭酒、司业总理监务,设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负责教学。学生来源,由国子监直接收录的称“监生”,此外还有“贡生”和“荫生”。“贡生”按不同的情况由地方上“贡”来,“荫生”是“恩荫生”,文官三品以上荫子一人入国子监读书。还有用钱捐监生的,称“捐监”。学习的内容为五经、四书、性理、习字等,后来清廷又将《钦定四书文》分给太学诸生。地方学校设有府州县学,与科举考试有密切关系。童生参加入学考试,取得秀才资格后才是府、州、县学的生员。学生身分有许多限制,要“身家清白”才可应试入学或报捐,倡、优、隶卒等下贱职业者不许应试入学或报捐。课程教材规定是理学和儒家经典,如《性理大全》、《朱子大全》、《御制性理精义》、《钦定四书义》等,与朱熹理学不合的书都被禁止。此外,还有乡间的社学,如为清皇族子弟设立的“宗学”和“觉罗官学”,为旗民设立的八旗官学等。专业学校有算学馆、阴阳学(天文学)以及附设于太医院的医学等。
清王朝对各级学校戒规很严,康熙时有“圣谕十六条”,雍正时有“圣谕广训”等。每月初一、十五由教官集合学生宣读,考试时要默写“圣谕广训”。“圣谕”的主要内容是限制思想、言论、结社等自由,严禁知识分子干涉政治,“违者责令教官并地方官详革治罪”。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2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