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35 评论:0

人死以后,为求死者受到保护或灵魂升天不灭,人类由此产生了种种安葬方式。而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由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千姿百态,安葬形式更繁杂多样。古代葬式除最常见的土葬外,较为流行的还有火葬、水葬、树葬、天葬、悬棺葬、瓮棺葬、屈肢葬、二次葬、割体葬等。

土葬。这是汉民族最标准的葬礼,也是古代的主要葬式。这是因为在古代,人民以农业为主,“有地则生,无地则死”,人死后“入土为安”,是使灵魂安息的最好办法。据考证,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将死人埋入土中。到新石器石代墓葬已有明确制度。及至封建社会土葬已成惯例。土葬坟前一般要竖石碑。而帝王陵墓则雄伟巨大,石人、石兽、华表及其他附属建筑一应俱全,显示出死者生前的地位与权势。

水葬。即将死者葬于水中。为南方古国或少数民族的葬式之一。有整尸水葬、肢解水葬或火化后骨灰水葬几种。这与南方多水,渔民崇水有关。还有人将鱼尊为 “河神”,尸体被鱼吃掉是荣耀之事。内地也有采取水葬者,但将麻风病等染有恶疾之人投入水中,会污染水源,故后来各朝均颁法令力禁水葬习俗,后渐淡化。

树葬。即将尸体或棺木置于树上,任鸟啄食。主要流行于古代东北与西南少数民族中。采用此葬法之民族多居山区,与古代“巢居”习俗及相传树端与天相近有关。

天葬。亦称 “鸟葬”。即将尸体割碎喂鹰或弃之荒野,任鸟兽食。主要流行于喜马拉雅山区,尤其西藏地区。人死后由司天葬者运至葬场,燃点松柏,裂尸碎骨,以喂鹫鹰,意即死者由神鹰带入天堂。尔后请喇嘛诵经祈祷。

悬棺葬。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奇特葬式。即将盛放尸体的棺柩置于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天然形成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流行于古闽越、山越、瓯越、骆越、五溪蛮、夷人、僚人、仡佬、都掌蛮、濮人中,在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地均有发现。葬所多择濒江临河绝壁上,“峭石凌宅,飞猿莫度”,以防人兽侵犯。这种葬法与其祖先原居山洞有关。然而在缺乏起重工具的古代如何将数百公斤重的棺材置于绝壁之中,至今仍留下一个难解的谜。

悬棺

瓮棺葬。即利用陶器(瓮)为棺的葬式。新石器时代将早夭的幼童装入瓮中,埋于居住区周围。上凿小洞为灵魂出入口。仰韶文化的半坡村曾发现小孩瓮棺群墓。屈肢葬。即将尸体屈折使下肢呈蜷曲状的葬法。上古黄河上游甘肃、青海一带流行。春秋战国时期在秦人中颇为盛行。古代台湾高山族人也有此葬式。古代壮族先民中也发现颇多。其屈法不一:有两手交叉屈肢,有跪式屈肢,有蹲踞式屈肢,有弯腰屈肢,也有坐式屈肢等,不一而足。其原因学术界说法不一。

二次葬。即对尸体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葬俗,由原始社会延续至近代。其方式多样化,通常将死者置于某地待其腐烂后收骨埋入墓地,再待其亲族及家族尸体收集至一定程度,合葬于一墓之中。清代许多地区与民族多行此葬法,有的多达数次。此举多受灵魂不死观念支配。

割体葬。即割去死者的身体某一部位而葬。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常常发现尸骨缺少手指、足趾或肢骨,而在其他人的墓葬中则发现他人的骨头。在尊敬死者的社会中,人们不惜伤害死者肢体必有其原因。主要是为了不使死者灵魂出来危害活人,使人鬼分殊,各安其所。这种葬式,以阴阳之分观念占了上风。

白云葬。这是旧式汉族丧葬形式,在沪、杭及嘉兴一带盛行。人死后如因故未能及时落葬,即将棺材移至田头暂置,用砖瓦就棺材大小砌成小屋,置棺其中,人称“白云葬”。

草灰葬。多流行于闽浙沿海渔民中。由于以往渔民外出不知天气变化,常有因天气突变而葬身鱼腹者,因尸骸无存,故亲属扎一草人,使之穿上死者生前衣冠火化之,然后将草灰置于瓮中埋葬,故得此名。

室内葬。即将尸首葬于室内。为旧时高山族人葬式之一。即人死后埋于床下或谷仓之中,或在灶下或在院中。20世纪初方渐埋至室外公墓葬。

火葬。中国古代即有此葬法。古代少数民族中如氐羌各族死后必焚。佛教传入后,至唐宋,火葬已在汉族中流行,然官府禁之,难以普及。直到近现代,火葬方式才成为主要葬式。

土葬

塔葬。佛教徒葬法的一种。源于原始佛教的塔安置佛舍利及佛之爪发之风俗。或将尸体火化后葬骨灰于砖塔之内; 或将骨灰或部分遗骨存于塔瓶之中; 或将经药水防腐处理过的整尸置于塔内。

裸葬。亦称“亲土”。古代葬式之一。即不为死者具衣衾、棺椁,赤身而葬。典型者为西汉杨王孙。当时厚葬成风,杨王孙学黄老之术,快死的时候,对其子说: “吾欲裸葬,以反(返)吾真。”此葬法因不合传统葬俗,虽为一式,却仅为特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81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