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舞龙灯和舞狮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44 评论:0

舞龙灯和舞狮子是民间流行的一种群众性的风俗舞。每逢春节在城镇或农村常有表演,为 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欢乐气氛。在国外,华人聚居的地方和华侨较多的国家,也保持着舞龙灯和舞狮子的习俗。龙舞早在汉代民间就十分普遍。东汉张衡《西京赋》描写的“百戏” 表演,其中的 “鱼龙曼衍” 之戏中就有“海鳞变而成龙”的精彩节目。狮舞起源于三国,流行于南北朝。三国时魏人孟康注释《汉书·礼乐志》“象人”时说:“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这是文献上关于狮舞的最早记载。据《宋书·宗悫传》说,狮舞是公元466年宗悫在军队中创造的,先流行于军中,然后传到民间。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 表演中,耍龙灯、舞狮子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唐代有规模宏大的“五方狮子舞”,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写狮子舞:“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面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这与现在流行的狮子舞相差不多。

千百年来,经过劳动人民的不断创造,龙舞、狮舞已发展成一种形式完美、具有高度技巧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龙舞道具制作技艺精湛,色彩艳丽,表演形式极为丰富。常见的有龙灯、布龙、草龙、百叶龙几种。龙灯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龙舞,也称“火龙”。用竹篾分别扎成龙头、龙身、龙尾,上面糊纸。龙身一般是7到13节,中间用彩布缝成筒形相连,每节中点燃蜡烛。在龙头前有一人持彩绸扎的 “宝珠”,引龙戏舞,舞者手持木柄挥舞,主要表演蛟龙戏水、戏珠、盘龙等,特点是气势雄伟,动作飞腾,一般都在节日的夜晚耍舞,有的在舞龙的同时还放烟火、爆竹。布龙的形象与龙灯稍有不同,每节之间用彩色绸布相连,故也称“彩龙”。节中不燃蜡烛,因此更便于挥舞,大多在白天舞耍。其特点是轻捷矫健,舞起来上下左右跳跃,时急时缓,蜿蜒飞舞,经常由两条布龙同时在一起表演。草龙主要流行于南方各地,一般都用稻草或青藤、柳枝扎成,造型朴素,制作简便,大多为5到7节。它表演灵活,动作简练,可以在任何场地即兴演出。特点是表演者双膝全蹲,脚尖着地,舞起来草龙左右摆动,形象生动逼真。草龙白天夜晚均可表演,夜晚表演时,习惯于在龙身上密密地插上点燃的线香,所以也称“香火龙”。此外,民间还流行着多种形式的龙舞,如流行于浙江的“百叶龙”,流行于云南、河南等地的“板凳龙”,以及湖南的“纸龙”、江苏的“缎龙”等。总之,龙舞千姿百态,雄伟壮观。将龙舞活的技巧在于舞龙者整体动作配合协调。

普庆升平图(局部) 清 张恺等

狮子舞作为一种拟兽舞,和龙舞一样,由于各地风俗不同,也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大致说来,可分为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北方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北狮在外形上与真狮十分相像,狮头扎得很讲究,重达30公斤以上,越重,玩的人也就显得越有本领。狮子身上披着皮毛,形象威武雄壮。由二人合成的一只大狮子称“太狮”,一人扮成的小狮子称“少狮”。舞狮郎扮作武士,手持五光十色能转动的绣球,先开拳踢打。在表演上,武狮着重于武功,身手矫健,动作有跌扑、腾翻、跳跃、登高、直立等等,并有滚绣球、过跳板、窜桌子、走梅花桩、盘桥探海等难度很大的动作。南方舞狮一般以文狮为主,流行于广东、湖南等南方省区,尤以广东狮子别具特色,有代表性。其造型特点是:大头、凸额、钩角,外壳是竹篾结构,涂上了五彩缤纷的图案。狮子的形象十分可爱,有的前额装上镜子,眼睛安上玻璃球,显得光彩夺目。广东舞狮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郎”头戴笑呵呵的大头和尚面具,手拿拂尘或大蒲扇,大腹便便,行动迟缓,动作夸张,表演得诙谐而风趣。在表演上,文狮着重于表情,动作细腻,柔和稳重,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神态和表现狮子活泼、善于嬉戏的性格。在模仿动作上,有搔痒、舐毛、抖毛、擦脚、洗耳、朝拜、打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此外,各地人民还创造了提线操纵的“线狮”,口吐火焰的“火狮”,以及“板凳狮”、“手狮”等多种多样的狮舞。

舞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把龙视作吉祥的象征,想象它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力量,因而在长期的衍化中,就逐渐形成了通过舞龙来取悦神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习俗。狮子作为百兽之王,象征着勇敢和力量,并可驱邪镇妖,往往被称为“辟邪狮子”或“瑞狮”。于是人民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创作了狮子舞,春节时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灾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87.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