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和“光绪元宝” 银币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2 评论:0

清代币制确定为银钱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使钱,白银的货币地位比明代更加突出。外国银元的流入中国,主要是在国际贸易中造成的。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商人对中国的贸易日益增多,他们除带来少数西方产品销售外,大多运载银元到中国来采购生丝、茶叶、瓷器等运回国内。道光以前的近180年间,西方诸国及日本,输入中国的银元达30600万元。道光年间,西方国家便偷运罪恶的鸦片来华以填补其贸易逆差,造成了中国的银荒,银价上扬,已到无法阻遏的境地,仅广东一省,每年流出的白银就达数百万两。禁绝鸦片、挽救财政危局运动的失败,更动摇了中国白银的货币地位。1840年,中国闭关自守的封建藩篱被英国发动的 一场鸦片战争所打破,从此,进入近代社会的中国,随着列强侵略的步步深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外国银元也就随着侵略者的步伐越来越深入中国内地,被中国人称为 “洋钱”。

清代,在中国流通的洋钱有几十种之多。康熙、乾隆年间有西班牙的双柱银元、威尼斯银元、法国银元、葡萄牙的十字银钱和荷兰的马剑银元。道光间的洋钱有大髻、小髻、蓬头、蝙蝠、双柱、马剑等名称。墨西哥独立后,停止铸造在中国流通已久的西班牙银元本洋,后来上海采用规元的银两单位,墨银鹰洋以及南美洲各种银元遂取代了本洋地位。鹰洋始铸于1823年,币面上有鹰图案,鹰嘴里咬着一条蛇站在仙人掌上。即使墨银图案有所变更,代表其国徽的鹰则始终不变。墨银成色很好,多年不变,所以它的流通势力范围大大超过本洋,根据宣统二年(1910年)统计,流通在中国的110000万枚外国银元中,鹰洋要占1/3。香港银元于1866年由香港造币厂铸造,正面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头像,背面图形中有中文 “香港银元” 四字,含银量低于鹰洋。1895年,英国在远东又发行一种正面铸有不列颠尼亚女神手持叉杖站立的图像的一元(英文)银币,背面有中文与马来文一圆字样。银币的铸造地在孟买、加尔各答与伦敦,发行于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处的英国银行。日本银元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铸造,所用机器为香港原来用于铸造“香港银元” 的那部,港元停铸后为日本购去,银元背面有蟠龙花纹,称为“日本龙洋”。“美国贸易银元”铸造于1873年,专供远东贸易中使用,成色低于鹰洋,于14年后回收。

光绪元宝

外国银元的流入对中国币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初入中国,国人因袭传统,只作银块流通,嘉庆后,在流通实践中认识到外国银元要比中国银块使用方便,逐渐对之欢迎,不再以秤称量而实行计枚使用银钱了。这在中国货币文化史上无疑是一次革命,因为论枚交易的结果是对白银成色优劣不再讲究。本来以成色取胜的威尼斯银元和分量特重的荷兰马剑银元因此而退出流通舞台。银元按面值流通又使中国朝野对货币的观念不得不进行重新认识,在学习西方长技、富国救亡的近代工业化思潮的推动下,中国亦开始购置外国机器铸造本国银元了。首先使用机器铸造银元的是吉林,但使用不怎么顺利。至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自铸,两年后广东造币厂开始试铸。初铸时,币面 “光绪元宝” 为中文,周围省名与币重为英文,背面是蟠龙纹饰,全币重为库平七钱二分,比当时通行的墨西哥鹰洋要重一分,意在抵制后者。后来又把正面的英文移至背面,并减重一分,由清政府明令作为法偿币推行使用,遂成为中国最早自铸的正式通行的新式银元——“龙洋”。自广东龙洋肇始,各省纷纷仿效设立造币厂自铸银元。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议定大清币制度,拟以一两为单位,成色定为九八足银。清代的银币直至宣统年间,才正式采用元角分制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68.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