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5 评论:0

僮族即现在的壮族,它是由中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一支发展起来的。汉文史籍中称僮族先民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宋朝开始称他们为“撞”、“僮”或 “徸”,都读作 “壮”。他们自称“布壮”,意为健壮的人。本世纪50年代统称为“僮”。1965年,按照壮族人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将“僮” 字改为 “壮” 字。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一个族,主要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其余则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海南临高等县,还有的散布于湖南省江华瑶族的自治县和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地。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曾派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打败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将岭南纳入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秦始皇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并大量移民至岭南,由此密切了西瓯、骆越人同中原地区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岭南西部(即后来的两广地区)越人社会的进 一步发展。从唐、宋到元、明、清代,壮族地区的大部分是在土官制度的统治下,但土官的划地为牢的封闭统治不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从清雍正五年(1727年)开始,政府对这些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从而改变了旧有的土地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使原土官统治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

过去,壮族多傍水而居,所以有些地方称他们为“水户”。壮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使用富有特色的踏犁翻土。农业生产比较粗放,在有水的地方,破土点种,不移秧、不施粪、不耕耘、不灌溉,坐等收割。沿海气候暖和,全年都可以耕种、收获。山区的壮人则以射猎为生,虽也耕种山田,但产量较低。由于广西气候暖热多雨,壮人的住宅为“干栏”式建筑。“干栏”意思是“在屋上面”,即楼。多为木、竹结构,屋顶常呈 “人” 字形,以树皮、茅草或陶瓦等覆盖。此种楼居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充分体现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在建筑方面的科技才能。壮族服装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穿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男子多穿唐装。喜吃腌制的酸食,妇女有嚼槟榔的习俗。其婚姻过去盛行“不落夫家” 或 “坐家” 的习俗。

花山崖壁画

壮族彩调剧

壮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如花山崖壁画,大约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左江两岸的峭壁上,已经发现有50多处,以宁明县花山崖壁画为最着名,画面长达百余米,高40余米,画有1300多个人物形象。人像最大的高3米许,小的约30厘米,间有铜鼓、铜锣和其他动物的形象。这些壁画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情况,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壮族的铜鼓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达1米以上。重量小者几十斤,大者上千斤。鼓面有浮雕的花纹饰物,鼓身有花纹图案。其用途历来说法不一,有军乐、民乐、祭乐,以及权力财富的象征等等说法。壮族妇女善于织布,有佳丽厚重的緂、着名的柳布、象布以及清凉去汗的练子等等。最为驰名的是唐、宋时代已有记载的图案别致的纺织工艺品——壮锦。壮锦可做被面、台布、背带、围裙、手提袋等,是壮族人民特别喜爱的工艺美术织品。壮族还流行“歌圩”对山歌的风俗,每逢节日与农闲时节,各地壮族往往要赶歌圩。歌圩起源很早,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对偶婚的遗俗,到唐代基本定型。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出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她是宜山下涧村的壮族姑娘,稍长便到各地传歌,无人能敌,名扬壮乡。从宋代以来歌圩遍及整个壮区,青年男女往往在歌圩中倚歌择配,通过对歌开展社交与恋爱活动。从1984年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定每年的“三月三”为歌节,届时来自全区各地的歌手汇集邕城登台赛歌献艺。因此,壮乡在国内外享有“歌舞之乡”的盛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唐、宋时,壮族依照汉族方块字的构成方式创立了“土俗字”,后因笔划过繁,不易书写,未能通用于民间,仅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和记事。1955年,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得以推行。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63.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天球与二十八宿
下一篇:突厥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