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隋唐地学的多方面进展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06 评论:0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与域外交流最多的时期,也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在地图绘制、对域外地理情况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都远远超过前代。

隋唐统治者对全国性的图经(地图及文字说明)较为重视,有不少地图和地理着作问世,其中以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及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最为着名。《海内华夷图》是贾耽根据“六体”原则,于公元801年画成的。该图“广三丈、纵三丈三尺”,地图比例尺为“一寸折成百里”。图中注意了古今地名改易,以黑色书写古代地名,红色书写当时地名。《海内华夷图》不仅包括本国疆域,也涉及域外地区,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幅全国地图。贾耽还撰有《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元和郡县志》是李吉甫晚年所作,共54卷,记述了当时全国州县沿革、地形、道路、户口贡赋及人文古迹,最初每篇篇首有附图,南宋时图已亡佚。尽管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仍称赞该书“体制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贾耽和李吉甫都曾任唐宰相,他们有机会接触多种文献及外来使节,且都历经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失败深感痛心,从事地理研究寄托了他们恢复统一大帝国的愿望,而他们的着作更可以直接用于军事和政治活动。

唐代地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外交流的扩大。当时和唐朝保持朝贡关系的就有“七十余蕃”,进贡使节“道路不绝”。这“七十余蕃”位于中亚、南亚、东亚和非洲,大量域外地理知识随之涌入,唐人甚至了解在遥远的非洲东北部“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疠,无草木”。另一方面,唐朝东土人士出使西方,也使唐代地学家受益匪浅,最为着名的事例就是唐玄奘的印度之行。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历时17年,行程5万余里,经过110余国。回国后,他在翻译佛教经典的同时,还据西行中所见的110余国以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山川、物产、气候、宗教等情况,写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至今仍是我们研究中亚和南亚古代地理的重要文献。唐玄奘回国后不久,又有一位使节王玄策出使麻伽达王国,帮助平息当地的一次叛乱。回国后,他也写了一部《中天竺国图》,可惜此书已佚失。

隋唐地理学的进展不仅体现在着述、地图方面,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成就。一行主持的大地测量工作,意义远不限于天文方面; 如没有对水系的充分了解,大运河就不可能进一步开凿; 《开元占经》中描述了地震前动物的反常行动; 颜真卿发现抚州麻姑山一带“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 白居易写出了《海潮赋》,试图解释沧海桑田的具体机制,等等。总之,隋唐时期的地学进展是全方位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4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