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送嫁妆习俗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66 评论:0

送嫁妆,又称发奁。主要成俗于近代,但早在汉代便在贵族中盛行。此风俗遍及中国各个地区,各少数民族也不同程度地流行此俗。送嫁妆是女家的事,一般在吉期前一两天举行。女家把所有陪嫁,分装在箱子和食盒里,雇人抬去,两人一抬。由新娘的兄弟押送到男家。嫁妆的丰俭因贫富而异。

光绪帝大婚图(局部)

送嫁妆的场面。

送嫁妆是很隆重的仪礼。在北京地区,送嫁妆之时一路要敲锣打鼓,男家迎嫁妆时也要敲锣打鼓,送嫁之物以抬数计,中等之家大多为24抬、32抬、48抬,富户人家则50抬、100抬不等,贫者则有6抬、12抬,或仅备女子常用物若干。有钱人家送嫁妆时,还有陪送土地和店铺的,一般由人抬着几块土坯或店铺招牌一并送至男家。男家收到后当天要去女家“谢妆”。广东地区的送嫁妆,除了大床以外,凡是家庭用具,大至桌椅,小至杯碗瓢罐,样样俱全,连女人专用的洗脚盆、马桶也都列在嫁妆之内,可谓应有尽有。马桶特别称为 “子孙桶”,外边涂上红漆,桶内装有红线贯穿的制钱和百果等物,也由人抬着随行。这些嫁妆都列在“奁仪录”上,请男家一一点收。福建地区所送嫁妆颇丰,诸如金银首饰、衣裳布匹、烛台灯火、枕箱被帐、冠巾鞋袜、铜锡器皿、瓷漆杯盘、珠玉珍玩、梳妆镜台、文房四宝、洗涤用具等很多。分装若干盛编列号次,由人抬至夫家,每盛两人抬,烛台者在前,余依次前行。妆奁每盛各有红纸清单,另列总单、丰厚者则分门别类登记装订成本,嫁妆抬至男家,男家必于大门门限内,置一火炉,嫁妆要逐盛抬过火炉。此时男家,一边验收,一边招待抬盛执帖人等,请烟茶,吃甜圆; 乡村则办宴款接。浙江一带送嫁妆也很热闹,其独特者,在新娘结婚次日,由嫂子专程将一针线匾送至新房,并举行交接匾仪式。是时,嫂嫂要说: “勤是摇钱树。”新娘则答曰:“俭是聚宝盆。”遂同饮送匾酒。针线匾形似面盆,由竹篾编制而成,外涂红漆或红绿双色漆,十分精美。匾中由母亲放入针、线、尺、剪刀、针箍等物。匾上贴有红双喜字。绍兴一带还有以女儿酒作嫁妆的习俗。女儿酒即绍兴老酒。富户之家,生女满月后,即酿酒数坛,于坛外绘制彩花,塑上 “京戏”、“绍剧” 中的人物埋于地下。至女儿出嫁之日,置于花轿中作为嫁妆送男家。还有些地方的姑娘出嫁时,陪嫁衣箱,皆用裤子盖面。裤与 “库” 同音,有祝福婚后家境富裕的意思。而婚后新娘初次动针做衣服,也要先做裤以求富裕。

在少数民族中,送嫁妆习俗更富民族特色。白族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一年,男方必须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女家答应后便开始准备嫁妆,从各色粗细领挂到铺盖衣饰细软等,应有尽有,单是鞋子就要准备数十双以至上百双。哈尼族姑娘出嫁,嫁妆有常用的铁木农具、木制的箱柜、衣服被子等,还有染成红、黄、白三色的糯米粑粑。舅家也要给新娘一件蓑衣,一只笆箩。弟弟则送给姐姐一根手链和一根背笆箩的背带。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3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