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四夷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5 评论:0

四夷乃是指四方之夷,即蛮、夷、戎、狄,为中国古代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夷和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形成的。中国各民族的先民,在远古的蒙昧时代里,既不叫蛮、夷、戎、狄,也不叫华夏。直至西周时,蛮、夷、戎、狄和华夏这些族称才出现。可是那时夷夏之分还不严格,西周末春秋初,人们开始笼统地把华夏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分为蛮、夷、戎、狄,总称为“四夷”。春秋时,“尊王攘夷”成为完成霸业的主要准则。夷夏之分日趋严格,夷夏开始有主从、尊卑之别。战国时,尊王攘夷从华夏诸侯的议事日程上勾销了,大国不再关心周天子的尊荣,而日益追求普天下的一统。其时,在华夏的意识形态上,华夏和蛮、夷、戎、狄构成一个完整的模式,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的发展,华夏和蛮夷戎狄之间就明确地以华夏居中,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配合四方而各就各位。但是无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只是对一方民族的统称,并没有形成五大民族集团,即使是同一方位的各族,未必都属于同一族系,而且具体包括哪些地区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所不同。

东夷在先秦文献中,专指今山东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华夏方国和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山东、苏北、淮北地区。夏、商、周三代,东夷民族众多,它们的族源直接继承传说时代的太昊、少昊部落集团。相传,禹拟授以“帝位”的皋陶也是东夷人,生长在曲阜。夏王朝时,夏与东夷屡有斗争,曾夺取夏太康王位的 “有穷后羿”,就是东夷的一支。商王朝建立后,仍与东夷斗争不绝。商末帝乙、帝辛(纣)都曾多次征讨东夷。在整个西周时期,东夷都是周的劲敌。但不同时期有东夷、淮夷、南淮夷等不同称谓,这实际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时期对东方劲敌用不同的地理方位称呼他们。到西周晚期,东方诸夷已广泛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走上华化的历程。近年出土的春秋徐国铜器,其文字、形制、纹饰已与中原器物没有区别,说明这时东夷已经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南蛮常指南方民族。南蛮的总称,约出现于战国,是对今伏牛山脉以南的汉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云贵高原各个民族的统称。南蛮族系复杂,长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蛮; 长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 长江中上游有濮、巴、蜀; 云贵高原有西南夷等。其中楚是中原王朝与诸侯心目中南蛮的主要力量,其疆域最初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春秋晚期,楚成为地方最大的诸侯。战国时期,楚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汉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浙一带,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几乎统一了整个南部中国。楚吞并了包括春秋时所称南蛮与东夷的大部分,戎狄中的一部分和大量诸夏旧国。到战国晚期,这些被吞并者在楚人这个大熔炉中,已熔为当时南方化的华夏族。虽然其文化、经济都与北方化华夏族相比有明显的地区特点,被称为“南楚北夏”,而实际上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差异而已。

西戎是中国古代西北各族的通称。殷周之际,有鬼戎、余无之戎等。周时,西戎指织皮、昆仑、析支、渠搜。春秋时指绵渚、绲戎、翟䝠、 义渠、 大荔、 乌氏、 朐衍等7部。西戎在殷周之际居于黄河上游今青海东南部、甘肃西北部,东周时移到今甘肃东南部及陕西西北部一带,其迁居中原诸戎,渐融入华夏,而义渠、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为秦所并。

北狄为先秦时期的北方民族,部落众多。春秋时,狄族分为三大支派: 长狄、赤狄和白狄。长狄,因其族人体形高大而被称为长狄,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赤狄,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地区,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公元前594年后被晋所灭。白狄春秋前期主要分布在今陕北一带,公元前6世纪中叶,东迁至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白狄中以肥、鼓、鲜虞二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魏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1970年在河北平山县发现中山国都遗址及中山王墓。出土文物表明,这时白狄正在逐步融合于华夏族。

由此可见,无论从血统还是文化上来说,华夏族是融合四夷共同发展壮大起来的,由此也可以说,伟大的中国文明是华夏族与四夷共同创造的。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2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