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丝绸与丝绸之路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6 评论:0

传说,养蚕织丝始自黄帝的妻子嫘祖,嫘祖在桑树上看到了吃桑叶的蚕,蚕后来结了茧子,她就把茧子摘下,设法抽出丝来。从此,采桑、养蚕、织丝就成了我国妇女的一项重要劳动。“嫘祖养蚕”不过是个传说,但对浙江吴兴(今湖州一带)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研究表明,大约5000年前,我国就有了绢片、丝带、丝线等丝织品实物。这表明,黄帝时代完全可能有原始的丝织了。

蚕原是野生的,嫘祖只是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在殷代以前,我国开始人工养蚕,被认为反映了夏末殷初淮河、长江流域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就有四月(夏历三月)时修整桑林,女子开始养蚕的记载。殷甲骨文、艺术品、青铜器中,有不少涉及蚕丝的内容。据推断,那时蚕丝生产规模已很大。到了周代,王室四时的礼服和仪仗物品大都是丝绸织造的。当时,除了官府专营的丝织业外,民营的丝织业也十分发达,养蚕织丝成了妇女的主要劳动任务。养蚕技术已渐渐丰富起来,据 《诗经》、《左传》等记载,殷周时期已有专门的蚕室、蚕架、蚕箔等工具。

悠久的养蚕织丝的历史,使古代中国人积累了大量的蚕桑及纺织技术知识。远在西周时,人们就利用撒子播种来繁殖桑树;至迟在公元5世纪,开始用桑树枝条繁殖新桑树; 宋元后,嫁接技术也被用于栽桑。古人还注意选取优良的蚕、茧、蛾、卵,并知道以朱砂水对孵化的蚕卵进行消毒。严格的选种和处理,提高了蚕的质量,使得蚕的抗病能力、产量都有所提高。古人也注意到环境对蚕生长发育的影响。如战国荀况就已知道蚕“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以后历代蚕农都十分重视控制蚕的生活环境。同时,中国古代的织丝技术也不断进步,缫丝、练丝、织丝、提花等工艺至汉唐时均趋于完善,丝绸的品种也走向多样化。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就发掘出了绢、罗纱、绣、绮等品种的大量丝织品。这些丝织品采用绣、绘等技术制作,色彩绚丽,图案多样,质轻而薄,其中一件素纱蝉衣,衣长128厘米,袖展190厘米,而重量竟只有49克。唐代时丝织品种更多,产区更广。白居易在《缭绫》中曾以“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的美妙诗句来描述越州(绍兴一带)所产的缭绫。随后的宋、元、明各代的丝织新品种、新技术仍陆续问世。

敦煌壁画上的丝绸之路

公元前3世纪,中国丝绸便闻名于世。西汉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远达中亚细亚。此后,大致沿着张骞出使的线路,不断有大量的中国丝织品从昆仑山北麓或天山南麓输往中亚,再运到波斯、罗马等国,历史学家称这条运销丝绸的通道为“丝绸之路”。这条路长7000多公里,把欧亚大陆连在了一起。公元前1世纪,罗马统治者恺撒穿着中国的绸袍去看戏,从此,中国丝绸在欧洲大受欢迎。由于路途遥远,中国丝绸价格在欧洲曾达每磅12两黄金。公元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曾派人到中国弄取蚕种和桑种,可这位使节却将蚕种撒在地里去发芽,而将桑种拿去孵化。后来养蚕法终于由印度僧侣传入东罗马帝国,西方各国才陆续学会了中国的养蚕法。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2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