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史前社会的家庭演变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53 评论:0

人们通常将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社会称为史前社会,在此主要是指中国的原始社会。中国的原始社会历时约二三百万年,先后经历过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出现过杂婚、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多种婚姻形态。在这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家庭也逐渐由无到有、由蒙味到文明地演变着。最初,人刚刚脱离动物的野性,还实行杂乱的性交,相互的关系很脆弱,结成的集团很松散,根本无所谓家庭,更谈不上夫妻兄弟的观念和上下尊卑的区别。后来,一些人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劳动分工,老人们留在住地制作武器和工具,青壮年外出采集和狩猎,寻找食物,并且根据生理条件有意识地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性关系,只允许同辈性交生育,这就使得同辈男女之间既是兄弟姊妹又互为夫妻,这种血缘群婚也产生了家庭形态的雏形——血缘家族。传说天地初分之时,世上除了伏羲、女娲兄妹再也没有别人,他们住在昆仑山下,想结为夫妻又觉得害羞,便上山祈祷,请求天神恩准。天神答应了,他们成了夫妻。这则从汉、唐流传至今的神话是对血缘家族的很好例证。再到后来,人们又发现血缘家族的后代往往因为近亲繁育,或过早夭折,或痴呆聋哑,或发育不良,便开始禁止族内婚配而去族外寻觅性伴侣,这就产生了族外群婚。族外群婚风俗下的夫妻分属不同家族,既一夫多妻,又一妻多夫,互不嫉妒干涉。一般是丈夫去妻子处过夫妻生活,晚去早归,双方没有共同经济基础和权利义务。至今有的民族尚残留着“走访婚”的习俗便是其明证。族外群婚生育的子女归女方抚养,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中国有句俗语叫“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可谓折射出该时社会的影子。又过若干年,在族外群婚中,一些男女因情投意合结成比较稳定的同居关系,因而出现了对偶婚。对偶婚类似于现在某些地方所称的“娶丈夫”。即夫从妇居,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生育的子女由双方共同抚养,既知有母又知有父。但是,对偶婚的夫妻关系并不稳定,丈夫死后也大多归葬原生家族。人类的婚姻形态只有发展到对偶婚时才可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多个对偶家庭组成母系氏族,它以女子为核心,按母系传递世系,按母系继承财产,由女子担任家长,组织劳动,负责生活。中国古老传说中有女娲、羲和、简狄、姜嫄、西王母等杰出女性,古老姓氏中有姜、姬、姚、妫、姞、姒、嫪、如、妙、娥、嬴等从女旁的姓,都体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时代特征。

伏羲女娲

大约五六千年之前,中国由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以男子为核心,按父系传递世系,按父系继承财产,妇从夫居,丈夫有权分配家庭财产和支配家庭成员。导致这种社会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男子日益成为主要劳动力,而女子因受生理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从事家务,以至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弱,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越来越低。于是,一夫一妻制渐渐取代了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组成,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拥有私有财产,儿子是父亲财产的当然继承人,妻子受丈夫的统治,家庭关系牢固。丈夫为了保证由嫡亲儿子继承财产,便要求妻子严守贞操,而自己则可在外寻欢作乐,财产富有者甚至可以娶几个妻子。至此,才真正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在人类历史上,从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转变经历了很长的过程,有关大禹和涂山女的爱情传说恰好证明了这一点。传说大禹和涂山女在台桑一见钟情,马上共效野合之欢;后来大禹去南方巡察,涂山女十分思念,经常唱歌以寄托思念之情,并安排大禹的其他妻子到涂山之南等候;大禹回来后与涂山女约定,每隔六天到她的家族中一起生活四天; 两人还约定,如果涂山女听到大禹敲鼓就到他的家族来会面,结果有一次大禹因为凿石而误撞鼓响,涂山女来后感到很羞惭,就跑到嵩高山下变为一块大石头,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大禹连忙追去,高喊“把儿子给我留下吧”,石头应声而裂,夏启出生了;大禹治水成功后,上天又赐给他好几位贤妻美妾。这个传说大体体现了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多妻制等多种史前社会的婚姻家庭形态。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1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