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盛行700年的汉代五铢钱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8 评论:0

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实行停止政府铸钱,听民自便的政策,这是出于苛秦久疲,战乱经年,生产凋敝,民不聊生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一为废秦之烦苛,以简易精神率民;二是物资钱币俱缺,有借民力多铸钱币的必要。然而,放任民间自由铸钱的结果,是使钱在极不统一和偷工减料的情形下处于劣质混乱状态。有的钱制得小如榆荚,重1.5~2.5克,甚至还有0.3克的,但面值上却记着半两,以承秦制;有的钱中间的方孔特别大;有的杂质太多,很容易碎裂。钱越制越多,越造越滥,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因此,吕后执政二年(前186年)便下令禁止私铸,由政府铸造改重八铢(二十四铢合一两)的钱,面值仍是半两,世称八铢半两钱。四年后,又行五分钱,重量不满八铢钱的三分之一。严禁私铸的法令虽然颁布,但是违法盗铸的事件屡有发生,不可能一下子遏止。于是至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规定以铜锡为铸钱原料,不准杂以铅铁,重量减成四铢;废除禁盗铸钱令,仍允许私人铸制。这样,市面上流通的钱币,实际重量自然又比法定的重量要轻得多。施行33年以后,汉景帝不得不禁止私铸,并制定了凡是私铸伪钱者斩决弃市的律令,将铸钱权收归政府专有。私铸遂由公开转入地下。此事行了25年,至汉武帝时,一面频繁下令进行钱币改铸,一度还发行银锡合金的“白金”和以鹿皮制作的“皮币”,一面将冶铁、煮盐、铸钱的大权收归官营,以此来遏止私铸。

元狩三年(前120年),政府下令改铸三铢钱,翌年又改铸五铢钱。制钱由汉初秦半两钱以后实际重量逐渐变轻。名称和重量由相符到拉开差距,这是世界各国货币史上共有的现象,一则节省币材,一则是为携带方便,标志着货币地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进一步确立。五铢钱产生后,使用时间较长,而且在不断发展,起初由各郡国铸造,形成各个种类的五铢钱,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便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于上林苑设立“上林三官”负责。这一措施保证了五铢钱的质量。由于铜质钱范的使用和车刀技术的进步,铸造出来的钱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因为采取了战国时期刀币、环钱边缘突起轮廓的优点,以保护钱币上的文字不受磨损,也增强了钱的牢度。五铢钱的大小得当,轻重适中,对计数和携带都提供了不少便利,促进了流通领域的活跃和扩大。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别,因为发掘到的钱范上存有宣帝的年号,其特征为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较宽,而且往往还有其他记号,如内上面一画,或于下面画半星等。此后的两汉五铢就无从辨别其时代了。曾经作为汉代流通领域主要货币的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用得最久,也是最成功的钱币。

120年后,王莽发行大泉、栔刀与金错刀,企图替代五铢钱,后来又改革实行“宝货制”,以金、银、铜、龟、贝五种实物作为币材,定出6种28等不同的货币,简直五花八门、光怪陆离,弄得不识字的百姓晕头转向,交易场中纠纷四起,怨声载道,实行不久,便宣告失败。王莽之后,最早(约24年)铸五铢钱的是淮阳王刘玄,其次是公孙述在四川铸铁钱五铢。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由中央政府正式恢复铸造五铢钱,盛行了200年后,其形制又络绎为后世所沿用。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整顿钱币,铸造统一的新钱“开皇五铢”。隋终唐兴,虽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曾下令废止五铢,可是所铸新钱的大小、轻重、质量,基本上还是以五铢之制度为准则,不出其巢臼。

汉代五铢钱

(郡国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71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