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少数民族现有55个,使用的民族文字有38种,其中23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创制的,15种是本世纪50年代创制的。此外,还有一些文字是历史上使用过,现在已经完全不用或很少使用了。
中国少数民族中通行至今、历史最久的文字当属藏文。它是7世纪吐蕃王朝参照当时梵文体系的某种文字创制的,与佛教在藏区的传播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藏族的教育中心就在寺庙,藏文也就掌握在藏传佛教的僧人手中。藏文创制之后经过三次修订,文字体制完备,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蒙古文最早创制于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乃蛮部以后,蒙古族开始采用回鹘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这种书写系统后来被称作回鹘式蒙古文,是现行蒙古文的前身。元朝时以八思巴蒙古字为官方文字,回鹘式蒙古文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元朝灭亡后,回鹘式蒙古文又通行起来。到17世纪时,回鹘式蒙古文发展为两支,一支就是通行于蒙古族大部分地区的现行蒙古文,一支是只在卫拉特方言区使用即专门书写新疆蒙古族方言的“托忒”文。1599年,努尔哈赤命人在蒙古文字母基础上创制满文颁行,这就是 “无圈点的老满文”。1632年皇太极命达海改进这种文字,主要改变了字母写法,在字母旁边加圈加点以区别同形字的读音。这种改进后的满文称“有圈点的满文”。满文自左而右自上而下直书,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目前除少数满族老人外,一般满族人民都通用汉语汉文。清朝初年,东北地区人口较少的锡伯族归满族统治后,开始接受满族的语言文字。锡伯族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很高。清朝政府中精通各民族语言文字者以锡伯族人居多。由于现在满族基本改用汉语汉文,所以满文教学及整理、编译、研究满文档案的重任,就落在保留满语文的锡伯族人身上。锡伯族人口虽少,但从事各种语言翻译工作的人数却很多,因而享有“翻译民族”的美称。现行锡伯文是1947年由锡伯族语文工作者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是在13世纪察合台文进一步改进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吉克族普遍使用维吾尔文。塔塔尔族由于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民杂居,联系密切,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中国彝族固有的文字彝文创制的时间也较早,但具体情形已无从考证。从现存碑铭来看,至迟在16世纪已经使用彝文。此外,南方一些民族在历史上曾以汉字为基础创制了方块字。例如白文就是白族参照汉字创造的一种记录白语的文字,始于唐代,流传于民间,多为知识界使用。壮族也曾在唐代以汉字为基础创制出一种与壮语语音相一致的方块壮字,通称为“土俗字”。但历史上这种方块壮字仅局限在民间使用,未能发展成为壮族的统一文字。19世纪,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创制过拉祜文、景颇文、佤文。云南的傈僳族先后分别使用过三种文字: 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即用大写拉丁字母及其颠倒形式拼写傈僳语的文字;一种是本世纪20年代,云南省维西县的一位农民创制的一种记录傈僳语的音节文字; 再一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滇东北部分苗族使用过用大写拉丁字母拼写的方块苗文。此外,还有从境外传入的朝鲜文、俄文,主要在中国朝鲜族和俄罗斯族中使用。
藏文大藏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又有壮、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纳西、白和土族等11个民族在50年代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别太大,共创制了4种苗文,景颇族中的载瓦语也设计了载瓦文。这样,共创制了15种拉丁字母形式的少数民族新文字。没有创制文字的民族,一般使用汉文,如京族、东乡族、鄂伦春族、土家族、基诺族、赫哲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仡佬族、水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畲族等。回族“入乡随俗”,普遍使用汉语文。达斡尔族无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鄂温克族也无本民族文字,牧区学校通用蒙古语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汉文。在长期杂居的少数民族中间,又有兼用兄弟民族语言文字的现象。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9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