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契丹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7 评论:0

在中国古代历史 上,自从强大的唐朝灭亡以后,中国北方地区相继有契丹、女真和蒙古等族兴起,形成一浪高过 一浪的历史洪流。其中契丹崛起于辽水上游,由一个弱小的部落集团,壮大成为强有力的部落联盟, 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上广民众的边疆民族。这个北方古代民族在势力最盛时于10 世纪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契丹—辽。契丹—辽朝共历时210年,在当时中国历史上形成与宋、西夏鼎立的政治局面。契丹—辽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树,为中华文明发展史增添了多彩的篇章。

契丹源于鲜卑,本来是鲜卑宇文部的 一支。4世纪中叶,鲜卑宇文部被慕容部击败,作为其别部的契丹被迫向北逃亡,又遭拓跋部攻击,继续逃亡到潢水流域即今西拉木伦河一带,过着畜牧兼渔猎的游牧生活。北朝时期,契丹分为八部,部落各自分散,互不统摄,但为了抵御柔然、高丽、突厥的攻击,八部常常联合作战,于是结成了松散的以自卫为目的的八部军事联盟。到唐朝初年,契丹八部重新组成了一个初具政治力量的部落联盟——大贺氏联盟。联盟议事的成员由各部首领组成,具有选举和罢免联盟首领的权力,并参与联盟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联盟首领从大贺氏家庭中选举产生,负责处理联盟公共事务、组织对外战争和代表联盟对外联系。当然,在这个联盟之外,还散居着 一些契丹人,他们受唐朝统辖。一般认为,从唐初以来,契丹就开始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立民族存在和发展着。他们时而臣服于中原唐朝,时而臣服于称雄北方的强族突厥。唐太宗时,大贺氏联盟首领率各部依附唐朝,受到唐朝的认可,唐朝在联盟居住地设置都督府,以联盟首领为都督,封为无极男,赐国姓李。又以各部首领为刺史,在八部居地设置州。过 了40年左右,契丹首领由于受到唐营州都督的侵侮,愤而起兵,杀了营州都督,率数万契丹族兵,击破唐军。唐军几次迎战,最后联合突厥兵力才打退契丹。此后契丹先后辗转依附于唐朝、突厥、回鹘。到9世纪下半叶,突厥、回鹘相继衰微,长城以北没有可与契丹争锋的对手,而中原唐朝也处于衰微的末期,实力大减。契丹势力遂迅速发展壮大。907年,契丹军事首长耶律阿保机被推为契丹可汗,他以强硬有力的手段,统一契丹八部,挫败反抗势力,于916年自立为皇帝,国号大契丹。在建国后的10年间,阿保机亲征西北和东部,统一了大漠南北和东北广大地区,使契丹成为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国。到他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后,进一步开拓契丹疆土,迫使后晋的石敬瑭将今河北、山西北部的幽州、云州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从此华北平原就在契丹控制之下,并随时可以入侵中原。947年,耶律德光灭了后晋,改契丹国号为大辽,谥阿保机为辽太祖,耶律德光就是辽太宗。到1125年,前后共延续了210年之久的契丹—辽,被新兴的女真金国所灭。辽亡之后,契丹人大部分归附金国,另一部分则随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重建辽国,史称西辽。西辽于1218年为蒙古所灭。在金元两代,契丹人越来越多地改用汉姓。元代蒙古族统治者把契丹、女真和华北的汉人统称作“汉人”。到元末明初,契丹人大部分已与汉人融合,小部分已与蒙古族融合。西辽的契丹人则主要与当地的维吾尔族融合。契丹作为一个单独的民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近年有学者认为,达斡尔族较多地保存了契丹民族特点,可能是契丹的遗裔。

骑射图 五代 李赞华

契丹属于北方游牧民族,在建立辽朝之后,疆土开拓,包罗了部分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汉族地区,并且把大量汉人吸收到契丹社会中去,于是不仅在政治上容纳了汉制,有逐渐汉化的趋向,而且在经济上,契丹社会由游牧经济过渡到比较发达的农牧业结合的经济。此外,马具、车具、陶瓷、纺织、矿冶等手工业以及商业也得到发展。辽朝与中原宋朝在和平时期互市频繁,辽朝输出的商品主要是盐、布、羊、马、驼等物,输入的有中原的香、茶、药、铜、锡、瓷器、漆器等。在文化上,契丹也深受汉族的影响。在辽朝官方和上层社会中通用的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就是参照汉字创制出来的。契丹文一直沿用到金朝初期,它为西夏文和女真文的创制提供了经验。辽朝还通用汉文,从中原输入了许多汉文书籍如《史记》、《汉书》等,并加以翻刻。中原的儒家学说深受契丹上层人士欢迎。丰富灿烂的汉族文学艺术,更是受到契丹民族的广泛爱好,白居易和苏轼的诗作在辽朝传诵最广,中原的中国画、汉乐、历法、医学等也都流传到契丹社会,这一切,使长城以北广大地区在辽代取得了也许是前所未有的文化成就。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5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上一篇:谱名与家讳
下一篇:前言_1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