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讲,谱名就是记载于家谱的名字。家族制兴起之后,为了便于明确族内世系和区别同姓外族,各族家谱大都规定了本族的字辈谱,族众均需按谱取名,依世递延,不得紊乱。如山东曲阜《孔子世家谱》的字辈谱是: “希伯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最末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即为 “德” 字辈。湖南《韶山毛氏族谱》 的字辈谱是: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毛泽东及其弟毛泽覃、毛泽民均为“泽”字辈,其侄毛远新为“远”字辈,其父毛贻昌为 “贻” 字辈,其祖父毛恩谱为“恩”字辈。浙江奉化《武岭蒋氏宗谱》 的字辈谱是:“祁斯肇周国,孝友得成章。秀明启贤达,弈世庆吉昌。” 蒋介石谱名蒋周泰,即为 “周” 字辈,其子蒋经国、蒋纬国为 “国” 字辈,其孙蒋孝文、蒋孝武、蒋孝勇,孙女蒋孝章均为“孝”字辈,其父蒋肇聪为“肇”字辈,其祖父蒋斯千为“斯” 字辈。字辈谱多为四言诗或五言诗的形式,似通非通,全是喜庆吉祥的辞句,但不得有重复的字,将及用完时则继续编定,每编一次大致可用几十代,因此,即使今天这种风俗也没有完全断绝。
此外,中国古代关于姓名还有一种特殊的礼仪风俗——避讳,就是避免直呼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前者称为君讳,又称公讳、庙讳;后者称为家讳,又称私讳,即避讳父名和祖名。避讳制度大约起源于周代,而秦汉以降日趋严格。汉代司马迁的父亲名谈,故他在《史记》中改张孟谈为张孟同,赵谈为赵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风俗更加流行。社交时必须彼此了解家讳,否则言谈中一旦触犯,则视为严重失礼,被触犯者也要痛哭流涕,避席疾走,以给对方尴尬奚落。南朝宋时,谢凤之子谢超宗文彩斐然,孝武帝刘骏十分欣赏,便称赞道: “超宗很有些凤毛”,意谓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右卫将军刘道隆因为是武夫粗人,听到这话后既不理解含意,也不懂得避讳,便去找谢超宗说: “刚才听皇上道您家里有凤凰的羽毛,能否拿出来让我开开眼界?”超宗听到家讳,连鞋都来不及穿就跑进内室了。刘道隆还以为他去取羽毛了,一直等到天黑却也不见人出来。更有甚者,宋朝刘温叟因父名“岳”,故终生不游五岳名山,不听丝竹音乐; 徐绩因父名 “石”,故从来不用石器,不碰石头,即使过石桥也要人背着; 钱良臣的儿子为避父讳,凡遇“良臣”二字一律改作“爹爹”,有次竟将《孟子》中的“古之所谓良臣,今之所谓民贼也”也读作“古之所谓爹爹,今之所谓民贼也”,结果被父亲痛打一顿,传为笑柄。避家讳的实质是要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且越到后来越繁琐复杂,也就意味着弊害越来越多。唐代大诗人李贺就因为父亲名“晋肃”,而不得参加进士考试,年仅27岁便郁郁而死。更有人因为父亲名“着”,便不任着作郎的官职; 因为父亲名“忠”,便不任中书舍人的官职; 因为父亲名“会”,便不任会稽内史的官职等等。今天,避讳风俗早已消亡,但它却演化为一门独特的学问——史讳学,对研究历史极有帮助。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55.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30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3-01-02主编
2022-12-24主编
2022-12-14主编
2023-01-02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