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漂流黄河的皮筏子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99 评论:0

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简易的皮制渡河工具,过去的汉、藏、回、土、保安、东乡、撒拉等族都有使用,尤其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而以兰州附近最为常见。据说,它早在汉代便出现了。当时的汉族将领曾见羌人怀抱羊皮袋泅水渡河,因此受到启发,就命士兵“缝革为船”。其后,类似记载也时见于史书。皮筏子主要分两类,一是牛皮筏,一是羊皮筏。前者大,以远程货运为主;后者小,以近途摆渡为主。两者的样式和制作大致相仿。仅以羊皮筏为例。首先,宰羊时需把羊毛刮净,从脖子到后胯一线割开,把整张羊皮完整地剥下来; 其次,将羊皮套晾干,用食盐和麻油轻轻搓揉至柔软为止,刷上熟桐油以防水防腐; 再次,用羊肠线把羊皮缝密扎紧,只留一只前腿孔作为吹气孔,羊皮袋就算做好了;最后,用几十根手腕粗细的柳木条,纵横交错扎成3米长、2米宽的木架,将做好的羊皮袋错落有致地绑牢于架底,羊皮筏便制成了。使用时,将其吹足气、扎死口即可。摆渡时,筏子客一手持桨,一手扶筏,帮助乘客上筏;乘客上去后,或蹲或坐,均匀排列,既不许站立,也不许乱动,以免发生危险; 在河中,筏子客拼命划桨,以求尽快到达彼岸。由于皮筏摆渡主要依仗顺水漂流,所以上船地点总是位于目的地的上游。到达目的地后要想返回原上船处,则必须扛着皮筏沿岸上行,只有走到比上船处更上游的地方才能再漂流回来。每往返一次都要走一个三角形,非常辛苦,故兰州民谚说“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皮筏子之所以能流行于黄河上游两岸,是与该地自然条件紧密相关的。这里自古盛产牛羊,加之浪急滩险,普通船只很难驾驭,而皮筏子具有弹性,撞上滩石就会反弹回来,即使撞破一两个皮袋也不至沉没。千百年来,黄河上有一支专门以驾驭皮筏为职业的群体——筏子客,撒拉族称之为“乔洼吉”。他们娴熟水性,清楚水道,不畏艰险,机智果断,凭着超群的驾筏技术和过人的勇敢精神,在汹涌澎湃的黄河上开辟出一条运输之道,可谓最早的黄河漂流队。有时,一只牛皮筏上的筏子客达十数人,载货达几十吨,自青海向兰州、包头顺流而下,到后则将所载货物及制筏所用圆木统统卖掉,另雇驼队负牛皮袋而返。有趣的是,俗语所说“吹牛皮”也正缘于此。起初,筏子客们聚在一起,若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便有人对他道“请你到黄河边上去”,讥其有劲用不完不如去吹牛皮袋,因为牛皮袋容积很大,单靠常人力气不能吹起,而是多借助于鼓风袋。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54.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