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女娲氏到神农氏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21 评论:0

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其中盘古氏、女娲氏、神农氏,就是中华民族童年时期传说中的代表人物。从这些流传的故事中,人们可以窥见人类童年生活和思想的痕迹。

盘古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个开天辟地的神。相传宇宙之初,天地不分,黑暗浑沌。盘古就孕育在这浑沌世界之中。后来,当盘古成长起来,他无法忍受这黑暗沉闷的浑沌,于是大刀阔斧地打破浑沌,开天辟地。在盘古的开辟下,浑沌世界里那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无重而浊的东西徐徐下降,变成地。盘古则用自己强壮的身体支撑在天地之间。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当天和地的构造相当牢固,不再会混合在一起的时候,盘古也就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传说盘古用了他整个的身体来充实这一开辟出来的新天地: 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田土,头发和胡子变成了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甚至连身上冒出的汗水,也都变成了雨露和甘霖。这个神奇的传说,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宇宙生成说,它对后世的天文学和哲学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 “浑天说”,就与它有着明显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 “元气论”,也往往把宇宙的最初形态看成是天地未分的浑沌状态。

中国古代还有神造人类的传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出世界以后,大地上有了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但没有人类。大神女娲孤单一人,寂寞难耐。一天,女娲在池塘边看着水中倒映的自己的身影,突发奇想,用黄泥掺和着水,仿照自己的形貌,捏出了一个个生命体,这就是人。女娲先是用手捏黄泥造人,后来干脆用一根藤条,伸进泥潭,让藤条蘸满浑黄的泥浆,然后往地面上用力一甩,那些纷纷溅落的泥点也都化成了人。于是,大地上布满了人类的踪迹。为了使人类一直生存下去,女娲又把男人们和女人们相配,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养育子孙。人类的种子就这样绵延下来。神话是历史的影子。女娲造人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人类对自身起源的思考。这种传说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陶器,用泥土和上水能制成泥罐等器皿,人们当然可以想象用同样的办法也可以制成泥人。但是,泥人怎么会变成活人?这对远古时期的先人来说,是无法解释的。于是只有求助于神,是神给了泥人以生命。同时,女娲造人的传说也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盘古像 采自明《三才图会》。

传说女娲之后,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世上又出现了一个大神,他就是神农氏。当他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衍众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于是神农就教人类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神农又教导人们砍伐树木,加工成松土、锄地用的耒、耜。当神农看见人们的生活用品 十分贫乏的时候,他又教会人们制作陶器,纺纱织布。当人们丰衣足食了,但生活上还有某些不方便时,神农又教人们成立市场,把自己富余而他人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这些描述,说明人类社会已经跨进“新石器时代”的全盛时期。神农氏 “耕而作陶”,表明农业已经出现,这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成就,而陶器的制作是新石器时代的又一重要特征,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生产之一。“日中为市”,说明各氏族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在生活上出现了物资的剩余和交换活动。神农氏不但是农业之神,同时又是医药之神。传说神农氏有一条神鞭,名叫赭鞭,用它鞭打各种药草,就能显示出药草有无毒性,功效如何,属寒性还是温性。神农根据这些药草的不同特性,给人们治病。他还亲口品尝药草的性味,以确认它们的功效。他曾在一天当中尝了70种毒草,都一一被他解去了毒性,使自己转危为安。后来,他又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救,终于烂断肚肠而死。还有一种传说,说神农氏是尝了一种百脚虫,入肚后变成许多小虫,无法驱除,最后活活痛死。这些传说表明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先驱具有为人类献身的崇高精神。今天,在山西省的成阳山里,还有一座名叫神农原的山,又叫药草山,据说是当年神农氏用赭鞭鞭药的场所。在今天山西太原市的神釜岗,还存有传说是神农氏尝药的鼎。中国的“仰韶文化”遗址,就典型地反映了神农氏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情景。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5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