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即以农业生产作为立国之本。先秦时我国的黄河流域就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农业区域。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曾出现了专讲“神农之学”的以许行为首的农家学派,据记载还出现过 《神农》(20篇)和《野老》(17篇)等专门的农书,可惜已经失传了。
农业生产实质上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垦荒改变了地貌,耕作和施肥改良了土壤,保持了土地肥力,使收获有了保证。渔猎、畜牧等生产活动则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对自然界改变不大。所以,自觉地去改造自然,在古代只有农业生产。手工业也改变物的形态,如輮木为轮,埏埴为器,但手工业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具体的个别的物体,而农业却要直接把 “天”作为它的对立面。农业是人与天直接打交道的领域,天人之间的矛盾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也是我国古代农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正是在对天人矛盾的解决中,农业技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春秋战国时代到西汉前期,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都迅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铁器逐步代替了木石农具。战国末,铁农具已占农具的大部分,西汉初,铁农具进一步普遍化。二是农具的普遍改进和新型农具的出现。主要是铁犁代替木耜。汉武帝时赵过发明的耧车是最重要的新型农具。三是畜力得到普遍应用。商代牛耕技术不能推广,不仅有思想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是技术的因素: 木石农具对畜力的要求并不迫切,铁犁的出现要求新的动力,导致了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四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把土壤分类,对不同土壤采取不同的耕作方法; 准确掌握时令,在 “二分二至” 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为农业服务的二十四节气; 施肥和深耕细作不断完善等。
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因其所载丰富的农作物耕种和栽培技术、牲畜和鱼类的饲养技术、食品的加工技术而成为当时农学的百科全书。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农学体系的建立。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完整、最系统、内容最丰富、水平也较高的一部农学专着,不仅在我国,在世界早期农学史上,都是一部不朽的名着。它对往后我国的农学着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农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具的使用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中国古代的农学也包含了对农业机具使用技术方面的探讨。如元代王祯的《农书》对农业机具的记载和描述,就十分详尽。书中所记载的农业机具,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附图306幅之多,除了把当时通用的农业机具形象化地记录下来外,对古代一些失传已久的机械,也经过研究绘出了复原图,如西晋刘景宜的一牛转八磨的“牛转连磨”、东汉杜诗的水排等。除农业机具外,还有纺织工业机具,如32锭的水转大纺车,3锭的棉纺脚踏纺车,5锭的麻纺脚踏纺车,这些机具在当时都是具有世界水平的。农田水利工程也是我国农业生产重要的一环,因而也是中国古代农学在实践中特别关注的问题。从远古以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我国先民,就十分重视农田的水利灌溉。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就陆续兴建过一批重要的水利工程,如至今仍负盛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
在长达几千年的农学发展历程中,我国的农学不仅逐渐完善了顺天时、量地利、省人力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不误农时、因地种植、精耕细作、合理经营的基本原则。这些农学成就,不仅是世界农学宝库的珍贵遗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作为农业古国经久不衰的重要理论前提。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50.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