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提供各个学科的历史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中华历史

民族识别

作者:主编 时间:2022年12月31日 阅读:116 评论:0

民族识别是指民族成分和民族名称的辨别。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由于交错杂居,互相影响以及其他原因,一个少数民族往往有多种自称或他称; 有些少数民族还因历史上受到压迫而更改或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明清时期,中国有几十个民族,族称繁多,也不完全统一,但作为民族共同体已经定型,每个民族的聚居区也趋于稳定,与中国今日的民族境况基本一致了。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各民族平等,长期被压迫受歧视的少数民族纷纷提出自己的民族成分和族称。到1953年止,各地统计的民族名称共有400多个。其中有些是同一民族有不同自称和他称,有些是一个民族内部不同分支的名称,有些是以居住地区的地名为族称,有些是不同的汉语译音,等等。这就有必要进行民族考察识别工作。1953年开始,国家为确定民族成分和族称,组织大批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和语言学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考察识别工作。

斯大林指出: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这次民族识别工作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为依据,对各族称单位的语言、地域分布、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以及各族人民的意愿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首先识别某一族体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 其次识别它是单一民族还是某一少数民族的一部分; 最后确定这个族体的民族成分和族称。民族识别工作虽有理论依据,但更重要的是得结合中国民族的实际情况。比如说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基础,但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交错居住状况。由此各民族在经济生活方面很少具备单一的民族市场、经济中心,而是多民族的共同市场或经济中心。所以在衡量待识别民族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等特征时,不能单纯从某一民族着眼,而得以某一民族所在地区为范围,进行各民族间相互关系的历史分析。又如共同语言。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族分布地区的不同,有的民族有不同的方言,有的方言差别很大,还有的民族甚至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语言。所以在民族识别过程中既不能撇开语言的分析,也不能单纯依据语言系属来确定族别。此外,民族识别工作除进行大量实地调查,还要充分运用历史文献、民间传说以及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的资料,从各个侧面为民族识别提供客观依据。

到1956年止,国务院根据民族识别工作的成果,公布了中国51个少数民族的名单。尔后经过继续识别,1983年经国务院正式确定,中国共有56个民族,它们的族称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裕固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这些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19.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相关推荐
  • 最新动态
  • 热点阅读
  • 随机阅读
站点信息集合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隐私声明 | 版权声明 | 浙ICP备18038933号-5 | 网站地图

本站转载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网站所有,原创内容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内容转载、商业用途等均须联系原作者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