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复、商、西周三代,就已经有了早期的医药学。到春秋战国以后,便逐渐形成并建立了我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即中医药学。它的建立是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这一医学专着的出现为标志的。此书的作者不详,看来并非出自一人的手笔,而是从战国至西汉这漫长的时期内,由许多医家陆续写成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一部集体创作。原书共18卷,包括《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版本改为 《灵枢》)各9卷。该书经过唐代王冰整理之后流传下来的版本共为36卷,其中 《素问》 24卷、81篇《灵枢》 12卷、81篇。采用 《黄帝内经》作书名是伪托此书为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等人所着,通篇采取问答体的形式。该书内容极其丰富,从基本医学理论、疾病症状的诊断和治疗、针灸,一直到养生之道,均有详细的论述。其中,基本医学理论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它总结了以往中医的基本经验,使之上升为系统理论,在以后近两千年的中医诊治实践中,由这些基本理论所确定的许多治疗原则,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谓经久而不衰。
关于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的问题,中医学界尽管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一般仍倾向于阴阳五行学说。亦即是说,阴阳五行说像一根红线贯穿在中医学的全部理论体系中,渗透到各个方面。《黄帝内经·素问》的 “阴阳应象大论”中,一开始便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把阴阳看成万物之纲,变化之源。用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把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看成阴阳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这是我国古代整个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中医学几千年的传统一直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现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以至用药等等。
中医学在阴阳是万物之纲、变化之源的思想指导下,用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对于人体的上下、表里、腹背、外侧内侧、五脏六腑等,均按阴阳来划分,还以此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由于阴阳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缘故,是由阴精(人体结构物质)产生阳气(人体生理活动),阳气又转化为阴精。这种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协调的结果,便是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就处于健康状态; 反之,“阴阳失调”,就产生疾病,是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根本原因。因而在疾病的诊断上,任何病症都可以用“阳症”和“阴症”来进行概括。在疾病治疗上,也随之采取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的办法,把恢复阴阳相对平衡作为一切治疗的基本原则。在用药上,一般也是根据“阳病阴治,阴病阳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办法来配备药物,开具药方。这样,药物也得根据其药性、味道、功能等,区分为阳药和阴药:凡药性干热燥烈者为阳药,寒凉滋润者则为阴药。
内景图 清
中医将人体内部视作一个小宇宙,此图用以指导练气功内功。
中医理论体系,在阴阳理论的基础上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以此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它把人体内部的肝、心、脾、肺、肾这五脏,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并用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生理活动的特点,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相生关系,即相互资生的关系
五脏:肝——心——脾——肺——肾——肝……
五行:木——火——土——金——水——木……
所谓相克关系,即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肝——脾——肾——心——肺——肝……
五行:木——土——水——火——金——木……
在疾病诊断上,把通过诊断得到的综合材料,先根据五行所属加以分类,再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来推断病情,进行治疗。如诊断为肝病后,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来推知五脏间的病理影响,便知肝克脾,肝病可能传之于脾,于是在治疗用药上,便注意先实其脾气,防止疾病的转变,以防患于未然。
以阴阳五行说为指导,从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来诊治疾病,这既是中医药学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医药学比西医独特而高明的地方。这是古老而传统的中医药学至今仍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独到魅力的奥秘所在。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601.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3-01-04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2-05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3-01-24主编
2022-12-03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