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僚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与百越族群有渊源关系。汉以前曾经被称为“骆越”,东汉以“里”、“蛮”称呼,隋唐时始称为“俚”、“僚”。在隋唐史籍中,俚常与僚并称,但俚与僚的分布地区及后来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俚主要分布在今广西的东南部、广东的西南部和北部、湖南的零陵、福建的武夷地区及海南省。南朝梁、陈时,岭南的俚人中出现了一些势力雄厚的强宗大姓,主要是冯、冼家族和宁氏家族。其中冼夫人在这些家族中最为着名。她顺应历史统一的潮流,协助陈朝统一了岭南,陈封她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号为圣母。隋初,她又以其所统辖的地方(包括海南岛)归附隋朝,隋又封她为谯国夫人。唐初,岭南冯氏、宁氏家族归唐,唐朝在岭南置五管,即岭南、桂管、容管、邕管、安南,设五府经略讨击使,下置羁縻州县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后来,这些地区的俚人演变成今天的壮族。俚人聚居的另一地海南岛,汉武帝时曾在此设置珠崖(今琼山)和儋耳(令儋县)郡。公元1世纪中叶,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抚定珠崖,在那里建立城郭市井,后世遂有“伏波将军开琼”之说。隋时,在岛上设置珠崖、儋耳、临振(令崖城)等郡。汉人不断移居海南,使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唐代称俚人为黎人。唐贞元五年(789年),在海南岛设立了琼、崖、儋、振、万安等5州22县,奠定了海南郡县建置的基础,也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的统治。1 1世纪的宋代以后,开始普遍将黎族作为黎人的专用族称。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大批汉人迁徙到海南岛,带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岛上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清两代,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已与当地汉族趋于一致。但在偏僻的山区,如五指山腹地仍保留着原始社会残余的共耕制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黎族在社会生活方面很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一日三餐多食米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时掺以米粉、野菜等,腌渍成酸肉,便于长期贮存以备食用。服饰上,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筒裙,有的地方穿套头式上衣,束发脑后,扣以骨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襟。东方县有部分黎族男子也戴耳环。接近汉族地区的黎人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其婚姻在过去普遍流行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1949年后,这种婚姻旧习逐渐改变。黎族妇女精于纺织,其先民在汉代便能织造“广幅布”,说明已会使用斜织机。最值得称道的是海南黎族地区是我国种植棉花与传播棉纺织工艺的发源地。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少妇黄四娘(后称黄道婆)沦落崖州,在这里生活了30年,向当地黎族妇女学习加工棉花与棉纺织的整套工艺。后来,她回到故乡松江乌泥泾,向乡亲们传授棉纺织技术,从而使元明两代松江棉布衣被甲天下。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黎汉工艺技术文化交流的光辉篇章。
黎族歌舞
僚自汉至唐主要分布于今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僚的名称多附于族名和地名之后连用。如岭南僚、南平僚、乌浒僚、夷僚、俚僚、濮僚、土僚、山僚、葛僚等等。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 “夷僚”。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进入四川,分布在汉中及今西昌、雅安的广大区域内。由于与汉人交错杂居,他们大都成为国家编户。这些僚人到北周时,大部分与汉族融合。而仍然留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僚人,由于长期分隔,在经济文化生活及风俗习惯等方面也产生了某些差异,因此唐、宋以后,僚的族称逐渐在文献上消失,融入其他少数民族。像云南、广西境内的僚人在宋代已改称为 “僮”,是今天壮族的先民; 而贵州境内的僚人在五代以后改称为 “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仲家又统一改称为 “布依族”。现在,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也有不少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市郊区及其西北数县。闻名于世的黄果树瀑布和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 的花溪,都在布依族地区。布依族以农耕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荞麦、薯类、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苎麻、烤烟、甘蔗、油桐、油茶、茶叶等,他们还保留着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敲击铜鼓等。其穿着,青年男子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 大多数妇女穿右衽大襟衣,个别地方的青年妇女穿对襟、镶花边短褂、包头巾,下身穿长裤或褶子裙,戴各种银质首饰。此外,布依族的蜡染织品历史悠久,素负盛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至今仍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
本文地址: https://www.yishiweijian.com/zhonghua/20221230586.html
文章来源:主编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3-02-15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3主编
2022-11-1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8主编
2022-12-02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2-11-29主编
2023-01-03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7主编
2022-10-26主编
2022-10-27主编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